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前门大街的京商浮世绘 |
[游记]前门大街的京商浮世绘 |
2008-05-22 live.com |
那是前门一带多少代学童们的“痴迷地”,三分钱一支的铅笔,五分钱一个的田字格本,不知成就了多少有志少年的文学之梦。60年代末,一种做成雨伞形状的,几角钱一支的造型圆珠笔在学童中风行,拥有一支,插在胸前口袋上便有了傲人之资。由于买不起,笔者一日趴在公兴的柜台前过眼瘾,没多一会儿,竟有七八个同学陆续在这里邂逅,呵!敢情都是来过瘾的。 1937年开业的“盛锡福”帽店宣传有方,很多人知道“盛锡福”缘于这里曾经做过的七顶帽子: 他们曾给毛泽东主席做过一顶将校呢圆顶帽。 他们曾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过一顶金丝草草帽。 他们曾为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做过一顶水獭皮帽,他们曾为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做了一顶美式圆檐皮帽。 他们曾为朝鲜金日成首相做过一顶海龙皮帽,他们曾为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做过一顶三羔皮帽。 以上帽子好是好,但老百姓们无缘一见,“盛锡福”非常懂得实物广告的妙用。60年代,“盛锡福”的小小橱窗里,长年摆放着一顶标价大概五百元的“海龙帽”。 那年头儿,白石老人的一幅画在琉璃场几百元亦可得。五百元的震撼力实在了得,那帽子上挺立的海龙毛,根根放出晕眼的豪光,连同大栅栏同仁堂一对价值千元的鹿茸,被百姓们看作前门大街的两件“镇街”之宝。数不清的北京人在此橱窗前驻足良久、咋舌惊叹。“盛锡福”的大名也随之深入人心。 “粗粮细做糕点” 大栅栏对面有家兼卖糕点的水果店,60年代日子窘迫,许多水果久卖不掉,蔫得起褶,店家遂贱卖处理。因其经济实惠,总被一抢而光。 那时候,夏日里西瓜大多是切成牙卖的,一角一牙,水果店专设一收容瓜皮的铁皮箱子,上留一宽一窄两个缝儿,宽的扔瓜皮,窄的吐瓜子。但总有许多孩子拿着脸盆、土簸箕你争我抢,巴巴得等待你往里吐瓜子,许多薄面人因此食而不知其味。那瓜子晒干后可以卖给糕点厂做果料,补贴家用。 水果店南侧的“正明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那里的满汉糕点非常有名,其萨其马、芙蓉糕之类无须赘言,倒是一毛钱一个的“甜圆面包”让许多同龄人记忆深刻,孩子们春游时,若是谁带去一个,马上会强烈聚拢许多贪婪的眼球。60年代困难时期,人们只有持“点心票”才能在那里定量购买不多的一点糕点。后来,干脆推出了一种“粗粮细做糕点”,那用玉米面做的蛋糕有形无味,掰开即散,扎扎拉拉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口感。尽管如此,仍会一抢而光。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人们难享口腹之福,吃“点心”算是一种奢求。 “高级特味户”全聚德 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杨全仁。相传“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生意不好,最终倒闭。清朝同治三年,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下,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 开店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60年代,在前门大街附近居民的眼中,大栅栏对过的“全聚德”似乎总是给外国人开“专场”。头天见到外国友人来访的照片,第二天兴许就能在“全聚德”的食客中对上号。附近几条胡同的孩子们吃过晚饭,总有人大呼一声:“噢,上全聚德看大鼻子去喽!”众人便山呼尾随而去。 全聚德前豪车拥簇,亮闪闪转门开处,隐隐透出里面七彩的杯盘灯盏,勾起孩子们的万丈饕餮豪情。北京烤鸭遂成为老北京们可欲而不得的虚幻美食。 60年代末,全聚德曾经作为餐饮行业的“高级特味户”,不收食客的粮票。为此,每天黎明时分门口便会排起长队,甚至还出现了倒卖号牌、帮人排队的“投机倒把分子”。后来,索性还是收开了粮票,食客立马锐减。全聚德还曾经卖过5元钱一份的盒饭,意在让北京的寻常百姓也尝尝鸭鲜,但吃客寥寥。如今,北京烤鸭早已成了寻常百姓家的盘中常物,外地人也可以随便买个“保鲜装”拿回千里之外的老家用微波炉热着吃,真是烤鸭依旧,换了人间。 布衣素食年代的老正兴的“小笼蒸肉” 上海迁京老正兴的“小笼蒸肉”,曾经勾引过前门一带人的馋虫。60年代,老正兴做“小笼蒸肉”的操作间,只有一块玻璃与前门大街相隔,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终日雾气蒸腾的“小笼蒸肉”。铁锅滚水,上铺一块铁片,片上有数个孔洞,每一洞上叠罗着十几屉巴掌大的蒸笼,糯米蒸肉的香气透窗而出。引得不少腹中空的人,在玻璃窗前久站。在那个布衣素食的年代,可欲而不可得肉者多矣,那喷喷香的小笼蒸肉曾是好多北京人心中的“满汉全席”。 前门大街的店铺,大多与名人有很多历史瓜葛,久而久之,成为卖点。据说,上海老正兴菜馆的迁京是源于周总理的“撮合”。据说,1955年,周总理和陈云副总理在陈毅市长陪同下,来到上海东号老正兴就餐,在品尝了“青鱼下巴甩水”和“青鱼秃肺”以后,连连称赞,临走时,周总理同服务员一一握手,并说:“老正兴的菜确实好,要好好地保持这个风味。” 回到北京后不久,周总理建议北京市的领导说:“北京能不能也搞个老正兴菜馆?”于是,1956年经北京和上海两市领导协商,将位于上海西藏路以东,四马路的老正兴迁址到北京前门大街。 同为餐饮业老字号的都一处烧卖馆,也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都一处”店名相传为乾隆皇帝所起。 相传乾隆十七年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只有“王记酒铺”仍在营业,便进店用膳,由于路途劳顿,酒菜口口入味,甚兴。回宫后亲笔题写了“都一处”店名,将其刻在匾上,几天后派人送来。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生意十分红火。“都一处”后来又经历了多次装修翻建,1964年扩建后的新楼为两层,营业面积达170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观赏乾隆御赐的虎头匾后又为“都一处”写了新匾。 因名人而得名,因名人题字而得名的店铺在前门大街比比皆是,出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不为人知,譬如严嵩题写“六必居”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吴佩孚题写“盛锡福”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说到这儿卖个关子,有兴趣,您去前门大街看看牌匾,里面学问深了,哪块都不白给。
|
转自:http://xiaowangshu1979.spaces.live.com/Blog/cns!5B5AD8C89FE491D4!148.entry1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