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完全介绍 >> |
[游记]丽江完全介绍 >> |
2007-08-07 blogbus.com |
丽江市 丽江七八月份为旅游旺季,丽江古城客栈众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1镇14区。县城大研镇古城,海拔2400米,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有纳西、汉、白、傈僳、普米、彝、藏、苗等民族。其中纳西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7.7。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古城北依象眠山,西枕狮子山,南临文笔山,翠峰如屏。以不筑城墙而驰名,因为古代丽东世袭的土司姓木,若筑城墙,木字加上框便成为“困”字,因而古城没有城墙。玉泉水自城东北黑龙潭涌出,沿街分流,走巷穿户,常年清流,有“户户朝阳,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风貌。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顺山就势,古朴自然,选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街道、庭院遍植花木,素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户不养花”赞语。路面都以丽江特产彩石板铺成,溪流之上为石拱桥,小桥临波,曲经通幽,雨季不泥,旱季无尘。丽江当时的街场是个土圩场,雨季泥泞过膝,干季风沙遍地。明代土司开挖西河,利用西高于东的地势,人工控制活动石板,定时引西河水入中河,并冲洗五花石铺成的街面,保持城市的清洁干净。到了清代,又开挖东河,把中河水东引入城。这样,三水入城,穿街过巷,又分为无数小渠,与潭泉相连,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布满金城。才有“家家门前流活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景观。有水就有桥,及单孔、双孔、三孔及多孔桥共七十余座。许多石拱大桥都是明代纳西族木氏大土司从内地聘来能工巧匠,精心设计营造的,具观赏价值,也有很高的实用性。丽江城中心为四方街,自古商旅云集,贸易兴盛,也是节日聚会处。城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均保存完好,有皈依堂、黑龙潭、五凤楼、得月楼、锁翠桥、解脱林、木氏土司府和成片的古民居,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瑰宝。木氏土司府仿北京明紫禁城,有三大殿、家庙、万卷藏书楼等数十个院落和狮子山“御苑”,规模宏大、殿宇壮丽,占地达40万平方米。寻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样均三方一照壁,门多东门,厅廊宽敞,天井大方,门窗雕饰花鸟等图案,极富文化气息,体现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有“高原姑苏”高原“威尼斯”之称。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丽江境内多山,主要有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两大山脉。有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海拔最高是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是七河区江边坡脚金沙江出境处,海拔1219米,形成了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这里大多数的城镇均坐落与云南人称之坝的一种小山间盆地中,丽江古城则位于丽江坝中部的狮子山南麓. 景点海拔 玉龙雪山.........5596米 丽江古城.........2416米 云杉坪............3205米 白水河............2950米 甘海子............3100米 玉峰寺............2760米 白沙壁画.........2500米 虎跳峡............1800米 长江第一湾.........1850米 泸沽湖............2685米 牦牛坪............3800米 老君山主峰.........4247米 玉龙雪山四季滑雪场....4500米 冰塔林............4600米 气候 纳西,摩梭传统服饰 这样的一种文化特性影响到今天丽江纳西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服装, 纳西族男子早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经抛弃了汗衫,到膝短裤的传统服装而改穿汉服,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年长妇女的衣着也是根据满服进行改良的结果. (其中的羊皮袄,披星戴月和围裙则保留了传统特点),而在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租服装更为纯粹,泸沽湖的摩梭人的穿着则与藏服接近,而且在今天的丽江,二战以后出生的纳西族妇女大多不再穿这种传统服装. 文化 两性地位 在丽江古城,四十多岁的男人养花养鸟甚为普遍,这给人以纳西族过于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的印象,其实,除了掌握家庭之外,这也和丽江传统的商业经济而非手工业经济有联系.纳西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务,而且还要赚钱养家.在古城原先的四方街菜市场,操刀卖肉的绝大多数是中年妇女,而男性则在一旁收钱、观看.1980年代,《南华早报》的记者在古城关门口看到这一场景,以至于得出纳西社区仍保留母系遗风的结论.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社会,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纳西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723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社会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盛行,纳西妇女不仅失去了对家庭的掌握,同时由于恋爱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汉制的抵触, 纳西少女情死的人数急剧上升,有些死定终身的男女则越过金沙江迁到摩梭社区,寻找自由的爱情. 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纳西青年男女,已经不再遵从传统的价值,他们和大陆的新新人类一样,从西方涌入的文化中寻找纳西祖先曾经拥有的自由精神. 宗教 语言 地理 景点介绍 玉龙雪山以险、秀、奇著称,其内主要有“云杉坪、白水河、甘海子、冰塔林等景点,是一个集观光、登山、探险、科考、度假、郊游为一体的具有多功能的旅游胜地。 云杉坪景点 白水河景点 甘海子 虎跳峡 登上望峡台,全峡历历在目。迤逦下到江边石滩上,两岸高崖把高天挤成一缝,大江被挤压得仅有30多米宽,江中雄踞5米见方的虎跳石,水急似箭,这就是下虎跳。东侧大岩洞口,有古崖画,多为动物形象。 从上峡口看玉龙山巅,酷肖天国城垛。江面平缓,像柔静少女,但一入峡口便激浪滔天,变成暴戾的怒汉了。先到上虎跳,一道跌瀑高坎是为惹目。坎两侧,绝壁擎天,构成两扇巨型石门,当中屹立着三角状的虎跳石,金沙江巨流从此夺路而出,跃过高坎,以雷霆万钧之势摔砸下来,高坎下,千波万涛沸沸扬扬,回旋翻滚。看那场面,令人心惊胆战。往前,不久见到满天星滩,滩长半里,暗礁棋布,掀起满江银浪,涛声震天,看似银河繁星,故而得名。全峡有这样的险滩18个,平均不到一里便有一滩。到大峡中段阿昌谷,核桃园村有简易旅舍供食宿。 数十户人家的房屋都用青石板砌盖,山地像一幅幅地图挂在墙上。离村往江边走,就到特险特奇的中虎跳了。只见獠礁林立,危崖四耸,遮天摩云,嵯峨的虎跳石如鬼怪戏浪。激流撞礁,晶花腾空,惊涛轰鸣,如雷贯耳。 盖江崖头乱泉涌流,拦腰有一条半里磴道,人行当中,泉水从头顶喷泻而,织成一挂挂奇丽的珠帘,别有洞天。此外在虎跳峡沿江的岩壁上,发现了12个珍贵的古岩画鱼,使这条世界大峡谷又添奇观。 许多慕名而来的探险家曾试图征服这座险绝的峡谷。据称,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洛克曾游此地。金沙江漂流的开拓者是我国的尧茂书,他1985年只身一人首漂长江河源及沱沱河,不幸漂至直门达下游不远处遇难。1986年中国洛阳长江漂流队无动力首次漂流虎跳峡成功,但也有两名队员殉难。迄今为止,全世界成功漂流这座峡谷的探险家不超过150人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海拔2400米.面积3.8平方公里。目前共有25379人,其中66.7是 纳西族, 30的居民从事民族传统手工 业。古城始建于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南 征云南大理时,用革囊渡金沙江到丽江, 就在丽江古城一带驻扎军营,大石桥北 面一带街巷名称纳西语叫“阿营",“阿营”指蒙古部队.“畅”就是村寨。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 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历史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 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其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 当时木氏家族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 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就是对当年丽江 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纳西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丽江处在南丝绸之路 的口岸及茶马古道上。是滇藏贸易的集散地。从公元1253年,忽必烈驻军丽江带 进了外来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如藏传佛教、道教,直到20世纪初,又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加上纳西民族古老的东巴教、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 绘画及被称为元人遗音的纳西洞经古乐等。凡此种种,都能兼收并蓄,共存发展。 这些文化影响更增添了丽江古城的内涵。 古城之美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和协,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 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玉泉水 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 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真有“家 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引得许多 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 尼斯”的美称。一直以来,无数海内外游客被古城、 雪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在古朴自然、幽雅宁静的 古城中流连忘返。 泸沽湖 泸沽湖是由断层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水面海拔为5685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平均深度40余米,最深处达73.2米,仅次于抚仙湖,位居全省第二位。整个湖泊状如马蹄,南北长而东西窄。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破坏较小,水质洁净。 湖东,有条山梁婉蜒而下,下插湖心,似条苍龙俯卧湖中汲饮甘泉,形成泸沽湖上一个美丽的半岛,它几乎将广阔的湖面一分为二,半岛尖端与对岸相距仅2公里,成为湖面最狭窄的地方。 泸沽湖内,有5个海岛,属云南境内的3个,属四川境内的2个。它们像一只只绿色的船,飘浮在湖面,一般高出水面15~30米,大小各不相同。最小的里格岛,位于狮子山下,靠湖的北岸。岛北面坡下土地平坦,居住着8户摩梭人,全是木楞房,木房沿岛而筑,大门面对湖水,景色迷人。土司岛地处湖心,顶端高出水面36米,岛周长约700米,东西窄而南北宽,为狭长形。土司岛的得名,是因为它过去专为永宁土司消闲游乐之用,现在岛上所有建筑物荡然无存,只留下残砖断瓦。里无比岛,又名大堡岛,距土司岛 3公里,处在一直线上。岛高43.4米,长450米,宽200米。里无比岛西南坡缓,藤树密布;东北方向山坡成台,下至海边,有小沙滩。 黑龙潭 他们在山脚为它建立神龛,将格姆女神视为众神之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届时,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特别是青年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食品,有的还骑着骏马,到狮子山朝拜。除了祭祖格姆女神外,还要举行盛大的野餐、赛马、对歌等节庆活动。 沪沽湖畔村落棋布,当地居民以摩梭人(纳西族支系)为主。摩梭人民居建筑为方木垛成的井千式木楞子房,以木板当瓦,每块长约0.8米,宽0.2~0.4米不等。内部以火塘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层楼房为客房,上为青壮年妇女与她们的阿注(朋友)的居室。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摩梭人中还保留着具有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注婚姻形态,保留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些特点,这种婚姻,在时间上,可长达数十年,也可短到一二夭;在数量上,可与一二人结为阿注,也可以与更多的人偶居。结合自愿,解除容易,双方不来往即算解除阿注关系。与此相适应,家庭是由血缘为纽带的母系亲属组成,家中财产均由母系血统的成员继承,子女均留母家,随母姓。男子的身份是舅父或舅祖父。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和生产管理上是主持人,享有崇高的地位。 玉泉公园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脚下,俗称黑龙潭。泉水清澈,玉龙雪峰和象山倒影其间,景色十分迷人。周围翠柳垂帘、芳草如席,古木葱郁,楼阁亭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被誉为滇西北高原上的一块美玉。 玉泉公园分为玉河、龙潭、清溪、山林等4 个景区。主要有石牌坊、玉泉胜境、碧海玉龙、玉水龙潭、象山灵泉、曲桥羡鱼、兰圃、牡丹园、梅园、见雪亭等10多个景点。古建筑有光碧楼、五凤楼、得月楼.、龙神阁、戏堂、一文亭等。 玉泉公园内荟萃了古代纳西族建筑群,有省级重点保护的明代五凤楼、解脱林等,还有众多的清代建筑物。分为三层楼阁的“得月楼”四面临水,雕梁画栋,一代文豪郭沫若曾为此挥笔题写了“得月楼”和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生动地描绘了公园奇丽的湖光山色。 五凤楼 木府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革命"(1966-1976).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 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 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 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带中原建筑的风采,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 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神. 丽江古乐 《丽江古乐》来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 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 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 如有些乐器在演奏时加进了大跳跃的装饰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颤音,冲淡了汉族原有的清秀, 典雅的丝竹乐风,变为粗犷有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了. 历时400多年的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在民族音乐家宣科的推广和组织下,以将纳西古乐推向世界.宣科率该演奏团到挪威,英国等地的演出是这一古老的音乐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又名《白沙细梨》或《别时谢礼》.全曲分为《序》及《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云雀舞》《赤脚舞》《弓箭舞》《南曲》《北曲》《荔枝花》《哭皇天》等乐章.乐曲的来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受到纳西族酋长麦良的欢迎,并协助他征服了邻近地区.离别时忽必烈把部分乐队和一些乐章送给麦良作为纪念.忽必烈回京即位后,曾问询乐队的情况,麦良就将一个未定名的一个乐章寄给他.忽必烈回信说这个乐章就叫《一封书》.《一封书》是表现惜别后依恋之情的.另一传说是明代木天王想吞并西蕃人住的地区,先把女儿嫁给西蕃王子,之后又把女儿接回丽江,筹划杀害西蕃王子。女儿悉知其父用心后,就写封信套在跟随来的狗脖子上,放它回去告知王子。王子即带兵攻打木天王,但中了伏兵之计,战死在白沙。木天王便把女儿关在玉湖的龙亭中,活活折磨致死,《一封书》和《公主哭》这两个乐章就是描写这件事的.虽然乐曲的来由和传说解释不一,但其主题是表现人们悲壮激烈,缠绵娓婉,哀伤动人的内在感情的,因而,其中的一些乐章被后人用在办丧事时演奏,成为风俗音乐. 《白沙细乐》的各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但又可独立演奏.《三思渠》《美丽的白云》《云雀舞》等还有唱词和伴舞,《三思渠》由白沙的河渠得名,是表现纳西族在玉龙山下修渠,引水灌溉,获得丰收的劳动赞歌;《美丽的白云》则充满着高原生活的气息.演奏这套乐曲的农民,要着民族服装,即包头帕,穿长衫,细腰带,富有浓厚的民族风味 白沙壁画 据纳西族书画家和在瑞调查研究,束河大觉宫现存正殿西壁六幅壁画,是道教,佛教的合制品,出于汉族画家手笔,用笔精细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自然;白沙的大宝积宫壁画,被认为是"丽江壁画"的中心,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十二堵壁画上,有道教,佛教的神佛像,也有喇嘛教的密宗佛像,并有汉,藏文的款识.其中有幅绘有一百个神像的大画,,中央为释迦牟尼的坐像,上列十八尊者,两侧画道教佛像,下端正中画着密宗三金刚,外侧画四大天王,是汉族,藏族画手合作的,绘制精细,用笔流畅,线条匀称,色彩鲜明,立体感强,有脏话的风格.建于明末,清乾隆时重修的白沙大定阁壁画,每一幅都是禅宗,密宗和道教佛像揉合在一起,人物的比例,构图,设色,变化等都与大宝积宫有别,作者多数为纳西族画家.但制作水平不及前期壁画."丽江壁画"珍贵之出还在于,汉,藏,纳西族画家在制作中,采取了一定的写实手法,突破宗教题材的局限,反映了当时纳西族社会的一些生产和生活情况,如乐舞,屠猪,木作,纺织,钓鱼,打铁,砍柴,以及官吏,差役,罪犯,刽子手,旅行人等的画像.其他如奔驰的骏马,展翅的孔雀,盛开的荷花,牡丹,山茶,梅花等,也都非常生动逼真 纳西族建筑 近年来,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纳西民众在民居修建时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格等方面虽然仍保持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潢材料。在这些民居里,你能真正感受古老与现代的有机、和谐的组合。 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民居建筑,常以“三房一照壁”的鲜明特点,赢得人们的赞美。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永宁摩梭民居建筑 房屋一般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经堂或厢房,宿舍楼,也有人叫花楼,门楼,也称草楼。正房供家庭集体活动,是议事和炊事及祭祀场所。厢房或称经堂的楼,楼上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楼下住单身男子或为客人住房。宿舍楼或花楼,主要供女子居住。门楼上放草,楼下大门两边是畜厩。摩梭房屋的大门,一般开朝东方或北方。其井院较大,有红白喜事,就在井院举行。正屋结构复杂,屋后设夹壁,储存食物,并作为老人居室,正屋右侧为家庭主妇的起居室。正屋内,一角设灶台,灶台项角有一神龛,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设火塘,火塘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混乱。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为男柱,右柱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棵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在举行成丁礼时,男的在左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筑结构与宗教信、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但是,近几年来,为适应旅游的不断发展,摩梭人在房屋建筑上除保持上述特点外,在房屋构造、内部装修等方面用了现代装饰方法和装饰材料,此外,部分房间的使用功能和建造也有所变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与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的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 古城建筑经历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会了各个民族的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的发挥着作用。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 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10多万人。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 丽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散地。蜀汉时期丽江设遂久县,元代先设茶罕章管民官,后改丽江宣慰司,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初置丽江府,清朝设丽江军民府,民国30年设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2月成立丽江人民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4月改为丽江专员公署,辖丽江、永胜、华坪、宁蒗、维西、兰坪、中甸、德钦、碧江、福贡、贡山、鹤庆、剑川13个县,1953年泸水县划归丽江专区,后于1954年和1957年分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归丽江专区代管,1973年撤销代管,1956年将鹤庆、剑川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1980年设立丽江地区行政公署,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 丽江市地势起伏较大,山区、平坝、河谷并存。最高海拔为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5596米),最低海拔为华坪县石龙坝乡塘坝河口(1015米),海拔高差4581米,立体气候显著。年均气温12.6℃─19.9℃,年均降雨量910毫米─104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191─310天,日照时间为2321─2554小时。 丽江市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资源主要有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 旅游资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 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区,景区面积约2.63万公顷。景区内有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有20多个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种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老君山是"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总面积842.64平方公里,区内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分布有种子植物79科167属280多种,其中很多是珍稀濒危植物。 一城,即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城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湖,即泸沽湖,位于宁蒗县境内,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面海拔2685米,面积48.4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3米,最深达93.5米。泸沽湖景区已被列为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一江,即金沙江。金沙江流经丽江651公里,沿线景观独特,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有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和宝山石城。 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一风情,即摩梭风情,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走婚习俗。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市有13000多种植物,占全省植物种类的70强,云南八大名花和国家保护植物拱桐、红豆杉、三尖杉、榧木、银杏等在丽江广为分布。中英合作复建项目--丽江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合建的丽江高山植物园已于2001年5月18日奠基开工。丽江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1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0.3。丽江98.2的国土面积属金沙江流域面积,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重点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据统计,全区共有兽类83种,占云南兽种类总量的29.6;鸟类290多种,占云南鸟类总量的37.6。丽江的药材资源及其他可开发的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中药材有444种,仅开发利用200多种;永胜县的程海是我国唯一能天然生长螺旋藻的湖泊,目前已建成年产1000吨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山嵛菜、苦良姜等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水能资源十分富集 丽江境内有大小河流91条,年产水量83.6亿立方米。金沙江流经丽江651公里,落差高达890米。国家有关部门从60年代开始做前期工作,规划了上虎跳峡、下虎跳峡、鸿门口、金安桥、鲁地拉、观音岩等6个大型、特大型梯级电站,装机容量达2250万 |
转自:http://qi-xin.blogbus.com/logs/7119151.html2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