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有关天坛的传说-行走网自助旅游功略,自助游游记,自助旅游地图.

[游记]有关天坛的传说-行走网自助旅游功略,自助游游记,自助旅游地图.

2007-07-29    xingzou.com

1.回音壁的故事
据说,清代第四帝乾隆不甘寂寞,喜爱游览活动。据民间传说,有一天,他在皇宫呆得实在乏味,便带上提督、卫士各一人,微服出宫旅游观光而去。
他们一起来到天坛,想自由自在走走几个地方。当步入回音壁时,乾隆已累得疲劳不堪,于是在西墙靠墙休息。但他刚坐下,便听到一声又一声凄惨的蛙叫之声,乾隆下意识地面朝北,蛙声更加清晰,朝南则无此声(因受门洞影响)。乾隆气愤起身道:"蛙叫声使我心烦,难以休息,你们去将它赶走吧!"提督、卫士二人遵旨循声寻去发现在回音壁内东墙下,有一条长达两米多的大蛇,正咬住一只惨叫的青蛙进行吞食。
他们见蛇胆颤心惊,说"长虫十分吓人,若惊了圣驾可不得了呵!"然后二人商议打蛇办法。此时,乾隆闻声走了过来,言:"我在西墙下就听见你们的议论了。大蛇并不可怕,你们将它打死就是了,我回避到西墙去吧。"二人挥刀斩蛇,大蛇的惨叫声,乾隆在西墙下也听处真真切切,为了进一步验证围墙是否有回音?他要求二人在东墙下面朝北对墙与之讲话,果然对话声如在跟前。此时,乾隆惊喜地欢呼雀跃起来,连喊"奇哉!妙哉!"盛赞该墙建筑讲究,有迂回之音。说"我来为之赐名,就叫它回音壁吧!"此后回音壁之名流传下来,名扬海内外呢!
2.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
圜丘坛明代兴建,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曾大加扩建。今天所见盛景,就是当时修建一新结果。
乾隆为什么要扩建圜丘呢?因他嫌原建坛面狭小,下旨要工匠长重修一番的。据民间传说,工匠长领旨后便设计出扩建图样,乾隆审视后感到不错。但近旁有位爱取悦皇帝的大臣进言道:"皇上,古有天数之说,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不知其设计所用石块是否为阳数呢?"乾隆听后便说:"爱卿言之有理,修祭天台需用阳数,九是最吉利的数字,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吧!"
工匠长领旨后便紧急召集所有能工巧匠们进行商议建筑办法,但无人能将"九九祭坛图"设计出来,三天限期到了,大伙只得坐等待"斩"。
正在临刑将至之时,有位骨瘦如柴、衣衫褴褛,满身污垢而又脏又臭的小童前来乞食。工匠们在生离死别的极度悲伤绝望之中,便将种种临终仪器供给小童受用。小童一言不发,只顾狼吞虎咽般地吃喝,吃饱喝足后,从身上撕下一块破烂衣襟擦嘴擦手,擦完将脏布一扔便溜烟跑了。
匠长和工匠们观此小童很是怪异,拾起他丢下的察嘴破布一看,上面有个清晰可见的"秦"字,而且还有一幅祭坛的图样,大伙细加计算,正是乾隆皇帝所要求扩建的"九九祭坛图"。工匠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便马上将图复制敬呈皇上,从而荣获了皇帝的钦定与嘉奖。经工匠们齐心努力,很快就将计算极其精确,外观无比漂亮,符合历法与几何原理的圜丘坛建造起来了。后来工匠们悟出,小童擦嘴破布中的"秦字",表明这是我国古代大数学家秦九韶先师,派神童来援助他们的,神话传说寓意深远,趣味无穷。
3.祁年殿的设计思想: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呈圆形,象征天圆。瓦用蓝色,象征蓝天。殿高九丈九,九九代表"天数"。殿顶周长30丈,表示一个月30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传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整座大殿由28根木柱分三圈支撑,由里向外,以4、12、12三个数字排列。这种安排出于某些观念的含义。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周天黄道恒性分成28个星宿(即星座),因此,这28根房柱分别代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宿;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宿;西文的奎、娄、胃、昴、毕、觜、参七星宿;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宿。里面一圈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层的12根楹柱,象征12个月一年;外面一圈12根楹柱,代表一天中的12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同时,中间和外圈的柱子数之和又象征中国农历一年有24个农时节令,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无论星宿也好,一年四季和农时节令也好,都是中国古代关于"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观念。然而这些"天"的观念巧妙地体现在建筑中,不能不说是古代匠师的智慧与创造。
4. 祈谷大典
明清时祭祀的礼节繁复。到清乾隆时期,各种礼仪制度日益完善,祭祀大典礼仪程序越来越规模宏大,场面更加隆重。乾隆帝在位60年中,亲自到圜丘行礼59次,亲自到祈谷坛行礼58次。他中年时常从紫禁城步行至天坛举行祭典,60岁以后精力减退,曾命大学士、礼部酌减礼仪,但用告诫臣子"敬天报本,不可疏略"。
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到皇乾殿上香行礼,用龙亭将"皇天上帝"牌位及皇帝祖先牌位,恭请到祈年殿内。然后再到神厨、神库视察祀物品的准备情况,巡视完毕返回斋宫戒斋。
祭典当天(日出前七刻),斋宫鸣钟,皇帝出斋宫至具服台更换祭服,经祈年门进祈年殿,立于龙凤石南侧拜位。王公大臣的陪祭拜位设于殿门外,文武百官的拜位设在坛台之下。皇帝于拜位向"皇天上帝"牌位行三跪九拜礼,百官随之叩拜。此时,行燔柴礼,以迎帝神。然后,皇帝向皇天上帝神牌献玉帛、进俎,最后撤馔,送帝神,望燎,奏乐起舞,礼毕返宫。
祈谷典礼是祈祷农业丰收,所以殿宇名字叫祈年殿。在祈谷坛上建筑殿宇原是仿古代明堂制度屋下设祭,祭祀时可不必如祭圜丘时另支设幄帐。祭时,同样是燔柴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经献、撤馔、送神、望燎九项仪程。第一项仪程为燔柴迎帝神,赞引官唱赞"燔柴迎帝神"。燎工将一整只犊牛置于燔柴炉口,将敬献上帝的牺牲毛血掩埋在瘗坎里。唱乐官高唱"乐奏始平之章",由73人组成的中和韶乐乐队开始奏乐,钟鼓齐鸣,气势非凡。皇帝到上帝位前,一上描金龙沉柱香,三上捧瓣香,然后依次到列祖列宗神位前行礼。第二项仪程为奠献玉帛。皇帝将圆形苍壁敬献给皇天上帝。这是祭祀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然后将郊祀制帛敬献给皇天上帝,并依次将奏先制帛敬献给列祖列宗。第三项仪程为进俎。由执事人员将犊牛放入俎内陈放在神位前,由浇汤官将滚烫的汤水浇到犊牛身上,一时间淑气四溢,以馨享上帝、祖宗。第四项仪程为初献敬酒。司爵官将醴酒奉给皇帝,皇帝将酒献于皇天上帝,第一献放置于神位前舞女垫中间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舞生起舞,清时先舞武功舞。皇帝献给上帝的酒陈放在供案后,乐舞停止。读祝官朗读祝文,祈谷祝文大致内容是:某年月、日嗣天子某谨告皇天上帝,我承上帝之命统有万方,人民希望生活安定。现已到奏,春耕开始,我诚恳地准备迎接上帝降给的幸福。谨率领百官用玉帛、犊牛、粟、枣、米谷、俎肉、蔬菜等物恭祭。请祈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三农(平地农、山农、水农)仰赖。并请我祖先来奉陪。请神接受敬意。读祝官朗读祝文后,乐奏舞起,皇帝依次为列祖列宗敬酒。第五项仪程为平静献。皇帝将第二爵醴酒献给上帝,然后依次献给祖先。亚献敬酒时,64名文舞生手执羽龠,跳起文德舞。第六项仪程为终献敬酒,第七项仪程为撤馔。执事人员将馔盘内供品从坛上撤下,依次送往燔柴炉及燎炉准备焚烧。第八项仪程为望燎。皇帝至望燎位观看焚烧过程。所有献给上帝及列祖列宗的供品分别送入燔柴炉及燎炉内焚烧,以示虔诚。
祈谷典礼时,皇帝行礼在祈谷殿中,王公陪祀拜位在祈谷坛第一层坛上,文武百官的拜位在坛的三台下,嵌有品级石,分序排列。丹陛上摆列着中和韶乐和乐舞生、赞引(赞礼人)、导引等官。祭祀结束时举行望燎礼,仍将祝文焚化,与祭圜丘时一样。
5.祭祀大典简介
明清时的郊祀每年三次都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天坛举行。天坛并非仅仅用来祭天,它兼有祈谷和祈雨的功能。每年正月上辛日要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祷告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在圜丘坛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而每年年冬至日皇帝要来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皇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这就是祭天大礼。
祭天是随着先民对天的不断认识而逐渐发展、完善的。在中国,"天"的信仰从周朝时就已固定下来。历代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是天之子,受命于天,天能主宰世间一切,天是人间帝王的君父,帝王顺理成章成为天子。"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因而,祭理所当然成为天子的特权。
祭天的种类也有多种,古代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季节性常祀,分为孟春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明堂;二是皇帝于冬至在圜丘举行的南郊大礼;三是最隆重的祭天礼即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
祭天被列为国家的重大典礼之一,周朝时已成为制度,有了一套颇为复杂的仪式。祭天大礼在南郊高圜丘举行始于汉代。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时,在长安南郊设立圜丘,并按古代礼仪进行了隆重的祭典。这套仪礼制度曾有反复,直到西汉末年才最终确定下来,明确了天(皇天上帝)的至上地位,而曾受人尊崇的五帝(苍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则变成了皇天上帝的属神。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沿袭此制,在南郊建立圜丘祭天直至清末。
历代帝王在南郊设立的圜丘都称作天坛,它渐渐成为一个王朝政权合法的标志。历史上的每一代帝王都极为重视天坛的兴建,祭天成为国家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大典,成为王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程式。这一程式,不但被汉族帝王所传承,就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政权也都沿袭不改。金人在重五、中元、重九这几天要举行颇具草原民族豪情的"拜天射柳"仪式,而一旦入主中原,立即放弃旧俗,建坛拜天。
祭天通常露天举行,人们供奉的祭品上天才容易看见并接受。圜丘坛建于旷野,直面蓝天,正体现了古人的这一思想。祭品在仪式中必不可少,因为它是虔敬心情,而牺牲主要有牛、羊、猪等,是供奉上天的实物,要经过严格挑选。就牛而言,在祭祀仪式之前进行拣选,首先得是公牛,皮毛要纯净,选好后精心喂养,祭祀用的牛不能有丝毫损伤,倘若有任何一点疵漏,都要随时更换,因为给天的祭品必须是完美无缺的。羊、猪等人微言轻祭品必须要挂历上绣好的锦袍,而牛则不用,可见古人对于牛作为祭品是相当看重的,反映了牛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帝王祭天都遵循周朝礼制,虽然时有增删,但大体变化不大,明代祭天于此可见一斑。天子在祭天之前要斋戒沐浴,以示对天的虔敬,为祭礼的前奏。斋戒分为散斋四天,致斋三天。在此期间,皇帝不能吃荤,不能喝酒,不食葱蒜,不听音乐,不吊丧,不理刑事等,并且要在天坛的斋宫内进行。对于过惯了舒适生活的天子来说,斋戒实在是苦行僧的日子,因此想尽办法简化。清代雍正帝即仪式举行之前才来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只不过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已,斋宫也形同虚设。
天子在祭祀前两天,要去查看祭祀所用的牺牲和器皿。祭祀前一天,有关部门把祭祀用的一切物品都要陈设停当。神位正中为皇天上帝,两侧配享祖先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神位前摆放登、笾、豆、簋、尊、爵等礼器,分别盛有各种祭食。祭天仪式从冬至日拂晓开始,因为从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促使万物滋生繁衍。由于仪式在拂晓举行,所以圜丘坛内墙外面西南方向有灯杆,上面悬挂大灯笼,叫做天灯,照得坛内通明。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衮冕,然后就位。整个仪式在赞礼官的指挥下进行。祭天大典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撤豆、送神、望燎九项程序,直到祭品焚完才算结束。祭祀过程中,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不断跪拜行礼。赞礼官就如同我们看到的司仪一般,高声唱和,人们随之做相应的动作。在赞礼官的唱和下,《中和之曲》奏响,然后郊社令把燎坛上的柴草点燃,焚烧牺牲,随着烟雾飘飘而起,祭品也就意味着送到了上天那里。皇帝行完拜礼后,走到盥洗位搢圭(把手里的圭插在腰间),先净手,拿出圭,走上祭坛。《肃和之曲》随之奏响,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三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礼,回到原位。开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回到原位。接着行初献礼,皇帝走到爵先位,搢圭,洗爵,擦爵,交给执事者,出圭。又走到酒奠所,搢圭,执爵承酒,交给执事者,出圭。当《寿和之典》响起,随之跳武功之舞,皇帝在神位前下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读完祝文后,皇帝俯身下拜,起身,再拜,然后回到原位。亚献礼在《豫和之曲》与文德之舞中进行,行终献礼时奏《熙和之曲》。亚献礼和终献礼与初献礼仪式相同,但不读祝文。
在赞礼官"饮福受胙"的唱和声中,皇帝再次走上祭坛,在饮福位行再拜礼,下跪,搢圭,接过爵,祭酒,饮福酒,把爵放在坫上,然后从奉胙官手中接过胙,交给执事者,出圭,下拜,起身,再拜,回到原位。随之《雍和之曲》响起,掌祭官把豆撤下,在《安和之曲》中送神,皇帝行再拜礼走到望燎位,在《时和之曲》声中看着焚燎祝版丝帛。至此礼毕,皇帝回到大帷幕中,脱去衮冕,全部祭天仪式才告结束。
封建帝王敕建天坛祭天,虽然名义上是为百姓祈福,但实际上却只是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的万年一统。因此,无论祭日还是平日,天坛都是把百姓摒于门外的。只有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今天,百姓才可以自由地各徜徉于天坛之内,尽情地欣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今日的天坛虽然推动了原来的功能,但它那精美的建筑以及特有的文化氛围,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曾经担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先后19次访华,除去第一次为秘密所限而未去天坛之外,其后每次访华,他都要到天坛参观。在这位曾是建筑师的政治家眼中,天坛的祈年殿等建筑,不仅代表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世界哲学体系的物质反映。
天坛建筑群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巨大的影响。
6.祭天大典
祀天大典时,在圜丘上层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只供"皇天上帝"神位;两侧设长方形幄帐,供黄帝列祖列宗配位,其余日、月、星辰、雷、雨、云各从位设帐于中层两侧供奉。每年"冬至"日出前,皇帝都来此致祭。
从明时以迄清初,进化论是圜丘祭天、孟春祈谷,皇帝均从天坛西外坛门进入,到清乾隆十六年,又新开了一处外坛门,从此,这两门有了分工,即皇帝祈谷仍走原来北边的门,而冬至祭天则要走新开的南门。皇帝祀天到圜丘,需先在坛壝东南的幕次内更换祭服,要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坛面上有席垫。其他如导驾、赞礼、读祝、陪祀、分献等官员,也都一律脱鞋后,方可登坛供事。至于坛下的协律郎、乐舞生们,虽不能登坛,但也都是要"跣袜"后就位执事。祭祀终了,再重新把鞋穿好。这一制度,从洪武八年起实行到嘉靖十七年,即明代重又恢复"天地分祀"之后,才予取消。
明代皇帝到圜丘祀天,要手执一种称为"圭"的玉质礼器,上尖下方,其形状如"?"。祭礼开始,当迎神礼毕,转入"奠玉帛"时,皇帝要先到盥洗耳恭听位,经唱赞,把手中圭插在束腰的大带上,然后要洗手、擦手,再行三上香、奠太帛,最后取下圭来,行礼如仪。在进行献酒时,甫行初献,皇帝也要先到洗杯处,搢圭,洗酒杯,擦酒杯,再接程序献酒。以上这些礼节到清代免除。
7.祭天九奏
就是冬至祀天,要经历九道礼序。适应这九道礼序,分别演奏九曲乐章。九道礼序是:迎神、奠太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彻馔、望燎。而每道礼序演奏乐曲不同,如明代的乐章取名"和",有中和乐、肃和乐、寿和乐等,而清代的乐章取名用"平"有清平乐、太平乐、永平乐、嘉平乐等。天坛内有神乐署,设置官居正六品的署正一人,从八品的左右署丞各一人,还有正八品的协律郎五人,下面有乐生舞生近500人,这些乐团专门负责祭祀的演奏任务,平时也研究音乐,而神乐署的官员,北京居民称他们为"假老道"。所谓假老道,就是指他们没有固定的身份。他们在神乐署内,是头戴花瓴顶的清朝官员;离开天坛回到道观,他们又成穿道袍的道士;晚宿私宅,换上便服,又是妻妾环侍,儿孙绕膝的富室缙绅。
8.祭天礼仪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现简介如下:
祭前准备: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亲王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祭位设置: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鎛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
祭天时辰:为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剧院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⑤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⑦撤馔: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祭天戒律: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要求输祭天事条的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满而惩办了一些官员。
对雩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对此三件小事,乾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尤其工部侍郎徐绩受处分最重,革职后被发配新疆。同时,有关官员也被"查明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转自:http://xingzou.com/PostList.asp?ThreadID=236890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