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旅游全攻略—天坛 |
[游记]北京旅游全攻略—天坛 |
2007-10-30 51766.com |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始建于明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年间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 当时北京还没有外城,所以天坛地点属南郊。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天是阳性,所以必须建在南郊。后来嘉靖时筑外城,才将天坛包在外城之内。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天坛的建筑遂分为两组,南面是圜丘坛,北面是大享殿,冬季祭天在圜丘坛,春天祈谷和秋季报享在大享殿。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四大妙音 A. 天坛回音壁的回音--皇穹宇殿外四周有一座正圆形围墙,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侧墙边,一人对墙低声细语,另一人将耳朵贴近墙面,清晰的如同在打电话一般。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座围墙的弧度很有规则,内侧又极为光滑平整,所以声波能够沿墙的内弧传递,到达另一个人的耳朵。 B. 天坛对话石的对音--如果您站在皇穹宇殿前甬道第18块青石上说话,声音会清晰的传到36米远的东配殿的东北角和西配殿的西北角,而在这两座配殿的角落说话青石上同样听的很清楚,这就是"对话石"的对音。 C. 天坛三音石的叠音--而在皇穹宇台阶前的"三音石",如果您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或呼喊,就可听见一声回音,站在第二或第三块石板上就能听到两声或三声回音。这是因为声波从圆壁折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所以听到的回音次数也不同。猜猜哪一块石板是回音壁的圆心?是第三块。回音的次数其实不止三声,只是第四声以后减弱听不到罢了。 D. 天坛天心石的空心--在圜丘坛的中心有一块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大喊一声,随之而来的是回荡久远的回声。这是音波折射的原故。 面 积: 273公顷 交 通: 乘6,20、39汽车或106、120路电车到天坛站下车
|
转自: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692981.html6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