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北京之旅 印象中的天坛

[游记]我的北京之旅 印象中的天坛

2008-05-22    sina.com.cn

我的北京之旅——印象中的天坛

2007-04-21 10:59:20

大中小

今天在看中国建筑的时候,又想起游览天坛的情景,这真是中国建筑的精品,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的建筑奥秘和几则神话故事。

天坛是名闻中外的中华古建筑,但个中的奥秘,恐怕就不是人人皆知了。天坛初建是合祀天地的场所,故名天地坛,这从现今天坛坛墙的形状仍可看出。其坛墙有内外两重,都是南方北圆,正符合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虽然从嘉靖九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北郊另建了地坛,而天坛的围墙并未改动。一般人都认为天坛即祈年殿,这又是一大误会。年字的
本义是五谷丰收的意思,在篆文中从千,从禾,是形。所以祈年殿实际是帝王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而行礼
的场所是殿下的圆台,那并非祈年殿的殿基,其名为祈谷坛。祈年殿不过是为祭祀时遮避雨雪的房子,初建时为黄瓦玉陛重檐重脊的方形大殿,名大祀殿。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才将它改建成圆亭式
金顶大殿,名大享殿,到乾隆时重修,才建成现在的模样。据说,在一场雷雨中,祈年殿被雷火所焚,因其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我们现在见到的祈年殿,是那以后重修的。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即天坛。“圜”在汉语中即为天的意思。易经《兑卦》中说:“乾为天,为圜。”《楚辞·天问》中也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句子,即“天有九重,是谁在主持经营它呢?”这座汉白玉石坛与祈年殿一样,是我国古代的优秀建筑。因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所以其建筑尺寸只能使用“天数”,不能用“地数”。所谓“天数”,即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因《周易》上说:“阳卦奇,阴卦偶。”天为阳,故只能用奇数。所以修建时,全部结构都是用“鸳鸯尺”丈量出来的。“鸳鸯尺”即古尺与今尺合用,用古尺丈量坛面直径,用今尺丈量坛高。坛三层,顶层直径九丈,为“一九”,中层!"丈为“三五”,底层!
丈为“三七”,全为“天数”。三层合计)"
丈,为“五九”,正好符合《周易》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吉兆。《周易》中还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于是顶层的中心安放圆形中心石,又称太极石。太极石四周嵌九块扇形石板,以后逐层递加,均为九的倍数,共九层,合九九之数,又象征天有九重。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极石上,象征天帝高居九重天上。中层、底层的石板数也均为九的倍数。坛面周围的栏板数也有象征意义。正因此坛修建奇巧,所以乾隆特地赏赐给工匠头目们六品、七品、无品级三等顶戴。圜丘之南为昭亨门,门西有#
座大石台,是树立灯杆用的。如一间小房,里面点燃铸有龙纹的“蟠龙通宵宝蜡”。蜡是用川、桂进贡的黄蜡制成,点燃后不灭,不流油,不必剪烛花,可连续燃烧,是珍贵的工艺品。

天坛,这么一个庄重严肃的场所,竟还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名叫“鬼门关”。祭祀时用的禽畜养在牺牲所,在圜丘、祈谷两坛之西,而宰牲亭及制做贡品的神厨,却在两坛之东。按规定,祈年门与成贞门间的神道上,除飞鸟无法禁止外,是禁止任何活物通过的,祭祀用的禽畜也不许经过昭亨门与北天门。于是人们在神道下修了个门洞形隧道,祭祀用的牛羊鸡兔等从此送宰牲亭宰杀,因其一去无回,故此处人称“鬼门关”。当时还传说洞中闹鬼,关着犯了天规的天师,所以人们都不敢随便出入这一地区,祭祀时从祀人员也尽量绕开这里,以免惹鬼上身,沾染晦气。天坛中还曾有过许多特产,其一是水。北京城内苦水井居多,而天坛内神厨的井水却是甜的。道士们说,这口井上通天河,是神水,以此骗人钱财。王士祯的一首诗中就写道:“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好,清波一勺买千钱。”价格也真够贵的。此外,天坛的沙参、益母膏、龙须菜也曾很出名。龙须菜本为一种普通野菜,但因康熙特别喜欢吃天坛的龙须菜,并列为御膳房贡品,一下子竟然身价百倍,不到京城著名的大饭馆,人们就吃不到它。到同治时,天坛龙须菜不再入宫,达官贵人们也就不再光顾它了。天坛的沙参与益母膏是货真价实的好药材。龙其是益母膏,一度为北京名产,曾被洋商看中,是我国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益母膏的主要原料益母草,本是野生的。天坛神乐观的道士将野生药草移到天坛内刻意栽培,当然长得更好,药效更大。北京一首竹枝词就写道:“方茎紫萼产天坛,芟草熬膏性入肝。疗血补虚能益母,儿将买去孝何安?”当然,这两种药在道士们的口中自然又被吹成神药了。

两则关于天坛的神话故事:

祈年殿的故事

传说,在修天坛祈年殿时,召了上千民工,不分昼夜地干。一天,有个年近七十的老人,说他会木工,要求做几天工,挣口饭吃。工头可怜他,就让他跟刘木匠干活。刘木匠把他带到自己的工地,也不作交待,自己闷头干了起来。老头儿闲着没事,就问:“叫我做点儿什麽呢?”刘木匠踢过一个半尺长的圆木头,“给你,就干这个吧!”也不告诉做什麽,怎麽做。老头儿也不问,扛起木头到一边做了起来。他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把个木头上下四面,画了密密麻麻的数不清多少根黑线。第二天上工时间过了,还不见老头儿人影。刘木匠生气地说:“简直是胡闹,一天也没干出什麽活儿来!”边说着,边走到老头儿做活的地方,踢了那块木头一脚,嘴里不停地唠叨:“这叫什麽活儿呀!”话音刚落,只听那木头“哗啦”一声,全散了,变成了无数块木楔子,上面还有号码。刘木匠一怔,知道必有缘故,马上把这些木楔细心地藏起来。他想:说不定是祖师爷鲁班的指点,这些东西将来一定能派上用场。祈年殿快完工了,可是在安装房顶时,每个梁柱的接口处都不牢固。这时候,刘木匠想起自己保存的那包木楔子。拿来一用,不大不小,正好“飞头”与“老檐”牢牢固定住。最后,这些木楔都用上了,不多不少。有人觉得奇怪,就问:“刘木匠,你怎麽知道事先预备好这些木楔呢?”刘木匠就把那老头儿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都十分感激祖师爷的关怀和帮助。

益母草和龙须菜的故事

在早年没有天坛以前,这里还没圈在城里以前,这里也是一大片黄土地,住了好多庄稼户,他们也是耕种锄刨的打地里找粮食。在这里,住着一家姓张的庄户,老头子死了二年多了,光剩下一位老大娘,老大娘没儿子,只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大闺女,母女俩过着这缺人少钱的苦日子。老大娘因为思念丈夫,又发愁没人给她们种地,日子一多,就生了病了,病一天比一天沉重,老大娘着急了,张姑娘更着急了。请了好多位医生,吃了好多的药,怎么也不见效。就在秋天庄稼收净了的时候,张姑娘打好了主意:到北山去找灵药。还是在她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给她说故事,说北山的老山老峪里,灵药可多了,只要不怕爬山,找到这种灵药,什么重病都能治得好。张姑娘早记在心里了。这时候,她要到北山去找药了,就告诉了妈妈,妈妈不放心,说:“你一个小姑娘,怎么能走这么远的路呀!”张姑娘说:“妈放心,我会一路上小心留神的。”她托咐了隔壁的一位大娘,替她照管妈妈,她带上干粮,就出门到北山找灵药去了。
出了家门,张姑娘发愁了:北山在哪里呢?她想:北山一定在北边,朝北走吧!走了一天,看见山了,又走了三天,还没到北山,可是,张姑娘瞧见的山,到底是越来越近了。这一天,来到了一座山口,张姑娘正想:是不是进这座山口呢?就瞧打山口里,走下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来。老头儿瞧见张姑娘,乐了乐说:“姑娘,你一个小姑娘,到深山老峪里干什么去呀?”张姑娘就把妈妈怎么有病,自己怎么要到北山找灵药的事,说了一遍,说完又问白胡子老头儿:“老爷爷,这出里有灵药吗?”“有,有。”“老爷爷,上山怎么走呀?”白胡子老头儿笑了笑,回手向山里一指,说:“小姑娘,你打这儿上山,左拐七道湾,右拐八道湾,饿了吃松子,渴了喝清泉,瞧见地上天,灵药到手边。”张姑娘听老爷爷象唱曲似的说话,她心里明白了,就是不懂什么叫“瞧见地上天”,刚要问老爷爷,那白胡子老头儿早就出了山口,走得很远了。张姑娘上山吧,她真往左拐了七道湾,往右拐了八道湾,饿了捡些地上的大松子吃,渴了就趴在山泉旁边喝点清水,困了就在山坳里睡一觉,醒了还是往山上走。记不得走了几天了,这一天,张姑娘走到一个小山顶上了,山顶上有一个小水池子,池子里的水清极了,天上的一缕缕白云,都照到池子里了。张姑娘正在这里发愣,就听见身背后有姑娘们说话的声音。张姑娘一回头,瞧见两个小姑娘朝她走来,一个穿的是一身雪白色衣裳,一个穿的是一身淡黄色衣裳,上面绣着白梅花,长得可美丽了。走近了,那个穿白衣裳的姑娘笑了,说:“姐姐,发什么愣?不认识我们这‘地上天’吗?”张姑娘一听说“地上天”,高兴极了,说:“姐姐们有灵药吗?快救救我妈妈吧!”穿花衣裳的姑娘说:“姐姐不用说了,白胡子公公都告诉我们了。我这里有一口袋灵药,回家熬成膏子,给大娘吃了就好了。”说着,递过一个小口袋来。穿白衣裳的姑娘说:“这口袋里,还有灵药的种子呢,大娘病好了以后,姐姐可要把这些种子撒在地边上,让它自己生长,再有得了大娘这样病的人,就不怕了。”穿花衣裳的姑娘说:“姐姐赶快回家吧,我们不送姐姐了。白妹妹的话,姐姐要记住了!”张姑娘千恩万谢地向两位姐妹道了谢,回身向山下走了去。走了不远,张姑娘真舍不得这两个好心的姐妹,她想再瞧瞧这俩姐妹,她回头一瞧,哪里还有穿白衣裳、穿花衣裳的姑娘?只见一只白鹦鹉、一支梅花鹿,打“地上天”那里正往西飞呢,跑呢。说也奇怪,张姑娘来的时候,走了七天并八夜,回去的时候,很快就到了家。张姑娘到了家,就把灵药熬了,给妈妈吃了,没过几天,妈妈病好了,张姑娘和邻居们都高了兴。张姑娘把口袋里的灵药种子,撒遍了这一块土地的地边上,春天出了深绿色的嫩芽,夏天又长成了灵药,秋天灵药又结了种子,一年比一年多。妇女们有病的,便照着张姑娘传的法子,熬灵药治好了病。灵药叫什么名字呢?大伙儿说:“好心的张姑娘,千辛万苦地给妈妈找来了灵药,给妈妈治好了病,咱们就管它叫益母草吧。”“益母草”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后来,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北京有了“皇上”了;也不知道传到哪一个“皇上”的时候,这个“皇上”要拜求“老天爷”保佑他了,就在这块长着益母草的土地上,盖了一座天坛。天坛盖成了,天坛里的空地上,还长着茂盛的益母草,皇帝老儿生气了,说:“我这拜天的天坛里,哪许这么长野草,全给我拔了去!”这时候,有一个他妈妈吃过、他老婆正吃着益母草的大臣,就跟皇帝老儿说:“皇上,这不是野草,它叫龙须菜,皇上不是龙吗?要是把它都拔净,皇上您就不长胡子了。”皇帝老儿怕不长胡子,天坛就留下了益母草。打这儿起,益母草的嫩芽,就叫了龙须菜。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d19d90100083p.html50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