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天坛 |
[游记]北京天坛 |
2008-05-22 sohu.com |
搜狐博客 > 家有多多 > 日志 > 多多看世界 2008-05-02 | 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北京天坛 古老的北京,有很多古建筑群,比较著名的似乎只有天坛和故宫多多没有去过。故宫1年365天永远是人山人海,总害怕挤着多多,想等他大点再去,而没去过天坛似乎没什么理由。这次五一,由于多多妈节前有不少工作要出手,忙得没时间规划外出旅游;而节后又有几个材料要上报,忙着在家改材料,导致昨天商定的北京郊区一日游直线下滑成了天坛半日游。 天坛坐落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为我国和世界上专门用于祭天,现存规模最大、景观最为宏伟壮丽的一处坛庙建筑群。它充满了雄奇神秘的色彩,在古代有“人间天庭”之称,是人们探索我国古人宇宙观和我国古典传统文化之源的理想之地,也是人们到北京旅游的必经景点之一。 祈谷祭天的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了,那时候的人类由于对科学的无知而变得对自然现象盲目崇拜,于是祈求上天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成了一种重要的仪式。在地球的所有人类文明中都有类似的仪式存在,而中华民族作为了人类史上拥有着最悠久,最灿烂文化的一支,当然也不会例外,而且古代人口众多,又以农业为主,南北地域广阔,旱涝灾害不断,所以祈谷祭天更是要办得轰轰烈烈才行。天坛恰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天坛初名天地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在这里祭天地。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在北郊另建方泽坛(地坛)祭地,南郊原有的天地坛只用来祭天,所以改名天坛。 封建帝王自称“天子”,受“天命”主宰人间。“国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郊祀天地,在中国古代历来是最大的典仪,也是帝王借以显示自己的崇高和尊严的一种方式。在汉唐以后郊祀越发隆重。明清郊祀一般每年必举行三次,皇帝亲临主祭。第一次正月上辛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四月吉日至圜丘坛举行雩礼(雩。音yu,古代求雨的祭礼),为百谷祈求膏雨;第三次冬至,至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业已丰登。除“天”之外,中国皇帝还有许多神祗需要祭祀,地神、水神、农业神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包括自己的祖宗牌位。因此,祭祀活动是皇帝的重要活动,一年四季不断。 天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廓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整个建筑群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为“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 第一层叫外坛墙。东、南、北三面都没有门,只在西面建造了两座大门。左边(稍偏南)的门叫圜丘坛门,门外隔条大街与西面的先农坛门相对。每逢冬至祭天时,皇帝由此门进出圜丘坛,是圜丘坛的外大门,为清代乾隆时所辟。右边(偏北)的门叫祈谷坛门,在明朝叫天坛门,祭祈谷坛时由此门出入,是明代帝王出入天坛的总门。 第二层围墙叫内坛墙,又名里坛墙,主要建筑就集中于内坛。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祭天,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皇穹宇以及圜丘坛东边的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等。四周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长廊、神库、神厨、宰牲亭、七星石等。两坛之间并以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在外坛墙与内坛墙之间,还有斋宫、神乐署等建筑。 九龙柏在回音壁西墙外,生于辽金之时,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是北京市区最古老的一棵柏树。 资料记载,在明朝,天坛内外两层围墙全都用土坯制成,时人称为天坛土城。外土城长一千九百八十七丈五营造尺,高营造尺一丈一尺五寸,墙基厚八营造尺,墙顶厚六营造尺。墙顶为灰筒瓦脊,上覆灰筒瓦起层脊,两面伸出殿式房檐各宽营造尺四尺四寸。里土城长营造尺一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高营造尺一丈一尺,墙基厚九营造尺,墙顶厚七营造尺。墙顶为殿脊,两面均有走廊,宽营造尺六尺八寸,是一座殿脊走廊式的土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将土城改成砖坛墙。下部包砌三层城砖,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外坛墙改两面探出殿式,房檐为平房式的房檐,减宽度为营造尺一尺二寸。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尺四尺八寸,不用廊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 网上有网友推荐的最佳旅游路线是:从天坛南门进,这里是皇帝登坛的路线,所以最适合观光的游客——向北,圜丘坛,留心“天心石”——向北,皇穹宇,留意“回音壁”——向北,过成贞门,走上丹陛桥,——祈年门——祈年殿。出殿,——您要是坐地铁,逛红桥市场,出东门;您要是逛天桥、大栅栏,听郭德纲的相声,就出西门;当然,您也可以一直走,从北门出去,中午出来北门有老北京炸酱面。 我们进入天坛公园后首先到达圜丘坛。圜丘坛四周有两层蓝色琉璃瓦的壝墙。外层方形叫外壝,内层圆形叫内壝。壝内门里中央处,就是圜丘坛。在上古时代,祭天地时,既没有固定的坛址,也没有高台,“扫地为坛”,即把地上的土扫成一个台形土堆,其名为丘,以后,形状才定为圆形,取名圜丘。北京的圜丘台,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仿南京圜丘台的规格,是一座形式狭小的三层蓝色琉璃台。到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又将坛面、栏板、栏柱改换北京房山特产的“艾叶青”石。 登上有“上界”之说的最上层的天心石,这块俗称“圆心石”的天心石的奇妙之处在于当人们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很宏亮,有共鸣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第三环以外的人,则无这种感觉,真让到这里参观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封建统治者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所致,因此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其实,这是一种声学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和在旷野,深山以及高大建筑物旁呼喊时听到回声的道理相似。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弹回来。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自己的声音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显得格外响亮,而且台下四周又有不同形状和高度的墙,以及墙外的宫殿和柏树林等等,所以声浪的回传,就有先后、快慢和强弱的不同。这是圜丘台的特殊地势所决定的。 圜丘祭天是非常隆重的。圜丘坛上共设七组神位,上层正面主位是皇天上帝的神幄,东西两侧配以皇帝祖先的神幄,第二层东西两侧是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的神幄。神位前摆列着五、帛以及整羊、整牛、整猪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正面台阶下东西两侧,陈列着由编磬、编钟、博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祭天的时辰,是在日出前七刻(清晨三、四点钟),皇帝从斋宫起驾,鸣钟奏乐。此时天尚未明,所以点燃很多长明灯。至圜丘坛换成祭服,钟声止,鼓乐齐鸣,大典正式开始,这时的圜丘坛,烟云缥缈、烛影摇红,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祭天大礼,反映了封建时代皇权神授的宗教思想,皇帝就利用这一典礼显示“天子”的神圣权威。在筹备祭天的过程中,任何人不许发生差错,否则严惩。《大清律》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到这里来的人无不诚惶诚恐。 我们上了圜丘坛,中心的那块石头上挤满了很多人,争着在上面照相留念。我们也不能免俗,也让多多站在上面照相留念了。可惜的是由于人太多,没能喊上几声,听听天心石的效果,无法感受古人祭天的感觉。 离开了天心石,我们又来到了皇穹宇。皇穹宇通高19.5米,直径15.6米,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这是一座单层圆形殿宇,攒尖镏金宝顶,覆盖着蓝色琉璃瓦,坚立于白石须弥座上,宛如一把张开的巨伞,极为端庄秀丽。它专门收藏祀天大典神牌位的殿宇。牌上刻满、汉文字,金色。正殿外有东西配殿,即东庑和西庑。两庑平面为方形,内供清代各帝王及各配神木牌。皇帝祭天之后,便到这里向无数个神位叩头祭拜。明嘉靖九年该殿创建时,拟名为泰神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改建后易名为皇穹宇。皇穹宇圆形,单檐蓝瓦,三层天花藻井的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金色斗拱,金碧重彩。远远望去,镏金宝顶犹如一把高撑云空的金顶蓝伞,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殿内彩画以青绿为基调,以金龙为主要图案,以沥粉贴金和描金等手法,展现着辉煌华丽的艺术效果。殿的正面布置着雕花的圆石座,上面安设有神龛,里边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灵牌。石座前左右的石台上的神龛,是放置清朝皇帝牌位为主,故有“天地寝宫”之称。令人称奇的是,大殿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承托屋顶,中部用七踩斗拱支成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为古建筑中所罕见。 皇穹宇的宫门南向,是三座并列的殿脊式券门,砖券结构,彩色琉璃瓦砌成,造型精巧华丽,是现存不多的明代琉璃建筑精品。皇穹宇的门楼、墙顶、殿瓦、殿顶,在明朝时曾全用绿色琉璃瓦。围墙的墙身及宫门左右垛墙都抹饰青灰。清乾隆十七年重修时,将殿顶改为黄铜贴真金叶九层,门楼、殿瓦、墙顶全都换成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墙身和宫门左右的垛墙则用蓝色琉璃砖嵌砌。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这一回音现象,是皇穹宇建筑上的又一特点。殿外有直径为65.1米的正圆形围墙,即著名的回音壁。围墙正圆形,表示天象。这种圆形围墙叫扇面墙,远远望去,好象一个蓝色发光的琉璃筒。回音壁墙面光洁平整,如果两人分别站在东西两侧墙根,面向北低声说话,就像听电话一样清晰。原来,墙面内圆,表面又极平滑,声波波长比圆墙半径小得多,声波以束状沿墙面有规则地连续反射前进,传到对方所站的地方,所以能听得很清楚。 在皇穹宇台阶前,还有三块奇妙的回音石,即天石、地石、人石。当人们站在殿前石陛下正中甬道的第三块石板上,敞开殿门,将全殿窗门紧闭,并使殿门到殿内正北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二声、三声回音、声音非常洪亮,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其实,这也是一种回声现象,和“传声墙”、“亿兆景从”的道理一样。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第三块石板上说话才能听到回声呢?科学道理是:因为皇穹宇的殿门高,只有丹陛下面的第三块石板才能和殿门以及殿内神龛上面的殿顶形成一条三角形的斜线。站在第三块石板上说话,声浪就可沿着斜线直接播入殿内,碰到圆形殿壁、殿顶,然后再返回殿外,殿外的人就可听到回声。又因殿内的障碍物与殿外的距离远近不同,声浪来回传播的时间长短不同,于是人们听到的回音就不是一声,而是两声、三声不等。其他石板与殿门、殿内的殿壁三点都难以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斜线,站在那里说话也就听不到回音了。 多多到远处不断地喊着妈妈,的确能听到,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由墙传来的。因为人太多了,这么多人都在墙前喊叫着,估计声音传播一定会被破坏了。而且回音壁的墙上到处刻着“XX到此一游”,所以现在已经被铁栏围着了,人离回音壁将近一米,根本就不大可能听到回音了。
|
转自:http://wshddm.blog.sohu.com/86266010.html4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