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游记天坛 |
[游记]北京游记天坛 |
2008-06-27 sina.com.cn |
天坛之行( 05.10.23) 天气不错。虽然气温已经明显的降了,阳光却难得的好,又没有风。9:00出发,先公交,再地铁,再公交,终于到了天坛。 上次来北京住得就离天坛不远,那时候在外面就可以看到汉白玉的栏杆,肯定和这里不是一处了。北京的正规建筑总是中规中矩,中轴线,横竖相交,四正门,偏门角门,哪里放殿宇哪里放石桥,一步一步都有讲究,就在这一点一点里看出帝王之气和千年风范来。北京的地名也有意思,米市大街,菜市口,瓷器口。木兰诗有一个注解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并不是互文,理由是一直到唐代,卖东西的市场都是按照货物分门别类的愤慨的。看这些留下来的地名,真有这个可能。想到这些的时候不由失笑,古人要半个家什么的还真是麻烦,要跑东跑西的卖东西,看看米市大街到瓷器口的距离,估计他们想把东西凑齐,就跑遍全城也可能的。想象一个人把手拢在袖子里,鞭子插在脚边,被太阳晒得打盹,跟着颠簸的马车或者驴车的频率左右摇晃,后面的车子里推着买来的各样物品。说起来,我对北京的印象似乎总是灰蒙蒙的,天气应该是秋天,透亮的阳光洒下来,照在灰蒙蒙的旧城墙上,灰蒙蒙的夹袄上,灰蒙蒙的天空飞过的一群灰蒙蒙的鸽子上。连屋顶也灰蒙蒙的,漆成红色的大门也透着股灰蒙蒙的劲儿。但是并不因此而显出颓废和破败之相。仅仅只是旧了,而且安于如此。 天坛是祭天祈谷的地方,清代也用来祈雨。明代的时候每年只有冬至的一次祭奠,清代改为冬至、孟春、孟夏的三次。所求各不相同,如果遇到大旱还会再举行祈雨的仪式。天坛有名的建筑莫过于祈年殿、圜丘和回音壁,我一向只对前两个很感兴趣,大概还是审美观作怪。祈年殿和圜丘的美丽不是一般建筑能够有的。按我的私心,即使颐和园里的建筑,比起它们来也要逊色很多。看到地图才知道里面的建筑不知这些,还有神乐署、神厨、宰牲亭、丹陛桥等等。从南门到北门是中轴线,出了圜丘,到祈年殿有一条渐行渐高的路,就是丹陛桥了。听名字原以为是一座红色台阶的乔,存了许多恢宏的幻想,看到的时候才知道不是的。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取了这样的一个名字,也许只因为尊贵吧,丹和陛,实在都是非常尊贵的字眼。桥是修缮过的,非常的新。它并不该称为桥,倒该称为路呢。两边没有扶栏,下面也没有水,而是由一条东西走向的路自下而过。据说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中间留出来,是神道;靠东的道路仅供皇帝使用;陪同的王公大臣走西道。想象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而上,一边是皇帝,另一边是恭整的大臣,中间还留出了专门的道路供神行走,立刻就有了虔敬肃穆的气氛。不知为什么我总认为这仪式是在晚上,沿着路点着明亮微弱晕开了的黄色的火光。远远的高高的点着火把或是其它的什么,熊熊燃烧着,向上升着层层的浓烟,有礼官恭整肃然立于丹樨之上,手持礼器等待皇帝的到来,神乐响彻。那时真正的敬畏之心。信仰这东西大多过于盲目又加了莫名的狂热之情,在我看来,它是远比不上我们的先人在盛大的祭典上所持有的心情的。 祈年殿在维修,远远的只看见金色的顶和宝蓝色的琉璃瓦。沉稳的颜色,相当美丽。可惜圜丘要另外收费,只在外面窥了一眼,也算是可以安慰自己说,不管怎么样,总是见到了。纯白色的光滑石头一层一层叠上去的圜丘,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总认为它非常漂亮,这次也是一样。 神厨的名字初听起来像是厨艺大赛的冠军称号,其实是为祭典准备牲礼的地方。旁边的宰牲亭也不仅仅只是个亭子,而是几间屋子的一个小院,旁边的注释牌上说准备牲礼的时候,鸿胪寺都会派专门的官员来监查过程,因为宰杀牲礼的过程是必须符合礼的规范的。想到看到一则说明讲到祭祀中有一个步骤是皇帝在牲礼上浇汤,还有什么什么时候奏什么神乐演什么神舞,某个动作唱什么音……天哪天哪为什么我总是对这样的东西没有抵抗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92a73f010004nq.html2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