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历尽沧桑神乐署 |
[游记]历尽沧桑神乐署 |
2008-05-22 sina.com.cn |
神乐,顾名思义,祭祀时演奏的音乐。而神乐署则是演练这音乐时的场所,因为它是乐舞生演练祭祀乐舞之所,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下不可能进入内坛,所以,它的位置在天坛外坛西南,斋宫西侧,坐西朝东,自成一个院落。中间大殿有五间,名曰“太和殿”,可是紫禁城里也有太和殿,为了避免重名,康熙十二年(1672)时,这个“太和殿”便改名为凝禧殿了,乐舞生们平时演练都在这里。大殿面积约800多平方米,里面相当宽敞,横梁上乾隆皇帝御赐的“玉振金声”黑底金字匾额,更显出这里作为皇家乐礼演练时的凝重。凝禧殿的后面还有一个大殿,是供奉北方玄武大帝的地方,明初时称为玄武殿,后改为显佑殿,也是神乐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朱元璋在南京郊坛曾建有神乐观,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便仿南京旧制也在这里建了神乐观。即是“观”,就与道教有关,事实也正如此。明代皇帝崇尚道教,当时神乐观内的乐舞官都由道士担任,负责培养和训练乐舞人才,“以备大祀天地、神祗及宗庙社稷之祭”,所以那时神乐观又称为“天坛道院”。乾隆七年(1743),乾隆皇帝认为道士掌管神乐署是“沿袭明代之旧”,而且道士们在闲暇时还向民间祈祷诵经,“成何典制!岂不贻笑后世耶!”于是下诏严禁乐官习道教,并将神乐观中道士全部驱逐,此后神乐观改名为神乐所,乐舞生选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乾隆二十五年(1755),又改称神乐署,一直沿用至今。 再说乾隆皇帝把道士们驱出神乐署的目的,原本是想还祭天圣地一个清静,但这一目的并未达到。由于老北京一直有端午到天坛避五毒的习俗,又因为以前神乐署署门颇有气势,三间崇基,东向面对祭坛,绿琉璃瓦歇山顶,门前还有一个巨大影壁,据传端午这天摸了这影壁可以驱五毒,保一年平安,所以每年五月初五这天,游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使得天坛这一“郊坛重地”融入了民俗特色。 导致神乐署内历来熙来攘往的另一个原因是天坛益母草。《宸垣识略》中有载:“天坛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文中记载了道士们将天坛益母草炼膏出售的史实,所以神乐署内药店多,什么保合堂、保龄堂、育生堂、广德堂等等,还引来了酒店、茶院、商店纷纷在这里开张。虽然乾隆皇帝曾以这里“不能分别官商”,“何以交神明而达诚意?”为由下诏将各种铺面迁至坛外,以净坛地。但因传统习俗所至,神乐署一带始终不得“清静”。无奈嘉庆十三年(1808),皇帝再次颁旨取消神乐署内的商店,只保留药店。1914年,袁世凯称帝并举行祭天仪式后,下令将所有药店逐出了天坛。但民国以后的益母草已不值钱了,此时的神乐署才没有游人打扰,但“神乐”也无需演练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3218da01000ad9.html2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