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八达岭长城游记 |
[游记]八达岭长城游记 |
2008-05-22 sina.com.cn |
长城的修建,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三个时期,秦始皇统在一中国后,面对北方强悍的匈奴,他一时无力出兵。只有通过修建长城,才能防御来自北方的威胁,消除边患。他将北方的燕,赵,魏和自己的边墙连在一起,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长城。到了西汉时代,由于汉武帝开疆拓土,大将军霍去病领兵,封狼居胥山,打通了丝绸之路,于是,更长的长城又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修的长城。终明一代从未停止过对长城的修建,“八达岭”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段。它不仅将长城的形制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如城墙,敌楼,烽燧和城关等,再有就是它的制造工艺之复杂,施工之艰难,是我们今人所赞叹的! 在“八达岭”的城关前,一副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就展现眼前。“居庸外镇”四个大字格外的显眼。进入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哪个年代,城关里各色人等:有做小买卖的,有打制各种金属制品的,还有现做各种小吃的以及不停的走来走去的士兵。一切都被一种和谐友善的气氛所包融着,一片和平的氛围! 由此往上走:坡是缓的,楼梯是长的,令人感觉就连墙都是矮的。因为是深秋了,所以游人也少了很多,心情很不错!感觉内侧的女墙,真像女子一般优美;外侧的垛口也如同男子一般刚毅;两边的山脉就像一个人的双臂,将你拥在中间,有一种“月作金徵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的感觉。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走到了北四楼。可就在这时,眼前兀的,出现了许多人,真可算得上是“拖南挈女,呼兄唤弟”。究竟是那里冒出这许多的人呢? 原来,这北四楼正是“八达岭”滑车的起始站。游人可以从这里乘滑车上下,减少了从城台到北四楼的这段距离。这许多的人,沿着墙边走到一处仅能容下两人侧身而过的的小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拥挤在一个小过道里,真是大煞风景!想一想过去,这里说不定是谁都不乐意来的地方,由于没有办法才来服役的。可现在如此受欢迎,而且外国也来人凑热闹,不禁暗自好笑。想起高适的“霜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一个胡,一个羌,用的真是何其贴切呀! 北四楼是个交通拥挤的地方,数不清的游人要在这里上上下下,往来穿梭!而当时营建长城的工程师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的人来此游览,所以只是将门设计的又矮又窄,而且,只有一个门供出入,只好感叹北京交通做的表里如一了:城里塞车,城外塞人呐! 登上敌楼,远远的向北望去。还要翻过几座敌楼,才能到达最高峰—“北八楼”又叫“好汉坡”。手扒垛口向下看,人潮如织;向上看,路程陡然间像是被天揪了起来似的。坡也变陡了,楼梯也变窄了,墙体也越发厚重了许多!真是“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想起清代龚自珍的“我劝天宫重抖擞,不拘一阁降人才”的诗句,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回“好汉”。于是穿过重重的人群,我又朝着顶峰迈进了。 好一个“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呀!一路行来,只感觉气喘吁吁,不敢往下看,因为坡太陡了,好像一不留神就要滑落下去似的!但是有胆子大的,一路的小跑儿往山下冲去,不仅不拿自己的安全当回事儿,也不把别人的安全当回事儿,只顾一个劲的往下冲!从旁边的人议论才得知:原来这些人是赶旅游车的,因为怕车走了,所以才往下跑的,上来的时候没有一个是跑上来的! 有很多的人大概有这样一种感觉:当你走到北七楼的时候,想再往上走,没路了。其实你没注意到,在敌楼前不到几米的地方有一个出口的标志。上面标明了去北八楼的指示方向,只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罢了。远远望去,高耸的北八楼似乎是在半空中,看似遥不可及,可通向它的路就在你眼前,这时是考验你意志的时刻。走上去似乎很简单,可是惰性却又在叫你“别去了,省省劲儿往下来吧”!但是心里又不甘,马上就要到了难到放弃吗?“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看看上的人也不少,于是决定往上走吧!看一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照张相留念,以后也好对人说呀!于是又从北七楼下来,沿着路标的方向走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71d8d01000aij.html2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