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游记 |
[游记]丽江游记 |
2007-08-30 sina.com.cn |
早餐后乘车前往丽江。在网上曾无数次读过关于丽江的描写:小桥流水,青石板路、、、、、、导游风趣地说:丽江是震出来的。1996年2月3号丽江发生7级地震,死300余人,伤1万多人,有20多万人受灾。地震后,记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报道灾情,无意中发现了这座美丽的古城,从此丽江向世界敞开她封闭了八百年的大门。 丽江古镇的入口处是两个巨大的水车,慢慢悠悠地转动着。沿着那些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往前走,典雅的翘角建筑比肩相连。古色古香的店铺一挨着一个。导游领着我们左拐右拐,拐进民居小巷,进一户大门朝东开的民居。一进院子满院的鲜花迎面而来,抬头望去墙上也爬满了绿色的植物。大门相对的东面是一个照壁,西面是父母的房间,北面是男孩的房间。这两幢房子都是上下两层,门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南面是矮小的女儿房。所有的房间都是木制的。这是纳西族典型的三房一照壁的格局。院子天井的中间用卵石铺成了一个四方形的漂亮的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寿字。打量完院子,我们被领进去大概是他们的客厅。落座后,一个纳西族妇女给我们表演茶艺。这位妇女一边沏茶,一边用纳西普通话介绍她们的风土人情。丽江的主体民族是纳西族,这里和大理一样也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纳西族的男人在家里棋琴书画烟酒茶,女人在外披星戴月劳作忙。这位口若悬河的纳西族妇女介绍完民族风情又介绍我们现在喝的这些茶,如何如何好。最后她爽快地说:“我的话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们了,想买茶,掏钱,算是对丽江的支援。不想买,我也不介意,我的心理素质还承受的起。”不知大家是被她的话感动了,还是被她的茶征服了,几乎人人都慷慨解囊,满载而走。 从民居出来,导游介绍,丽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这里的房子就是根据流水的走向建在溪水的两旁。溪水沿街分流,走街穿户,常年清流,有“户户朝阳,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风貌。路面都是石板铺成。清流之上为石拱桥。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雨季不泥,旱季无尘。说话间,导游领我们来到四方街。这里是丽江古城的中心,自古商旅云集,贸易兴盛,也是节日的聚会处。 在四方街找到了走散的素梅。听说导游领我们去过拍《一米阳光》的客栈。她非去不可,因为她看过这个电视剧,对这个客栈有浓厚的兴趣。好在丽江古城的街道是四通八达,一会儿,我们就来到目的地。细细打量客栈,它是上下两层, 门窗上有精美的花纹。一楼屋檐下挂着好多晒干的红辣椒和干玉米,旁边还有一只鸟笼子。在这里我们拍照留影。素梅更是左看又看,希望在这里住上几天。 晚饭后,我们又来到古城,想亲眼见证一下从网上看到的丽江夜景。在浓浓的夜色中想找酒吧一条街也不费劲,寻着歌声一会就来到了沸腾的酒吧街。站在街口望去,一串串红灯笼分外耀眼,红灯笼倒映在溪水里,静静的溪水偶尔也会泛起小小的波澜,红灯笼的倒影碎了,一会儿又恢复了原有的形状。红灯笼的后面或者是灯光明亮的小饭店,或者是光线忽明忽暗的小酒吧。不论是什么店都是人满为患。 酒吧街最热闹的事情就是对歌,不论男女,不论是否相识,只要你高歌一曲,对岸立刻有人回应。唱主角的是纳西女孩了。她们那高亢的歌喉让所有的歌都充满热烈。泡吧的人流拥挤在这里和着纳西女孩的歌声尽情地和对岸的同类高歌对唱。有一帮小伙子,在一间酒吧的楼上,他们的坐相真令我们担心,他们几乎就坐在一楼的房梁上,扯开嗓门和对面的女孩对歌。“上帝保佑他们不要从房上掉下来啊”我默默地为这些快乐的年轻人祈祷。嘈杂的人声被此起彼伏的歌声湮没,欢乐放纵的笑容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真正摆脱了城市的烦恼,忘却了往日的忧愁。 我们慢慢地从街的这边走到那边,歌声渐渐地远去,恋恋不舍地回眸一望,仍然是那些红灯笼和它们水中的倒影,若隐若现的小桥,溪水静静地从脚下流过。 我想如果没有这火红的灯笼,酒吧一条街就少了几分热烈,小桥流水也失去几分灵气,好聪明的纳西人啊。 从酒吧街出来,拐进别的街道,游人比白天少了许多,每个店铺都灯火通明,店门大开,店主热情地招呼人们进去看看。有位老人穿着民族服装戴着他们的帽子,坐在店外悠闲地抽着一根长长的烟袋。我拿出相机给他拍照,他还很配合地笑了笑。看来这里每个居民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 喧闹了一天的古城渐渐安静了下来,我走在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望着两旁古朴的建筑,想着这个八百岁的丽江,没有摩天大楼,没有宽阔的街道,每天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不同肤色的人到此一游,可见她的魅力之大,这个魅力就是纳西族的原汁原味儿。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8a5c5e501000c582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