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后一篇:北京之行散记 登长城(之四)

[游记]后一篇:北京之行散记 登长城(之四)

2008-06-27    sina.com.cn

北京之行散记——登长城(之四)

2007-08-09 11:00:48

大中小

标签:旅行/见闻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上午) 晴(北京)
按原订计划,今天是登长城的日子。车子一路行来,最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居庸关长城。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这一称呼真是名不虚传,只见这一段长城修筑在高高的笔直的山崖上,陡峭,险峻。要想一口气爬上这一坡陡陡的石阶,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这时,我们已经看到长城上挤满了努力向上攀登的人群,其中不乏孩子,大概都要想体验一回当真正好汉的感受。
我们要攀登的是八达岭长城,所以旅行车继续往前。来到八达岭脚下,因为同行的有一部分人准备坐滑车上去,所以导游先去给他们购票了。而我认为,到了长城,不从山脚攀登上去,亲自到长城上走一走,体验一下,就枉来一趟了,于是决定和老公,还有同行的一位老师带着儿子和虎儿攀登。
走上长城,踏着脚下的方砖,随着人流缓缓向前,适逢长城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长城上正拉上了红红的条幅举行签名活动,两个孩子郑重地签上了他们的名字。面对这缓缓前行的队伍,经常爬山的儿子和虎儿觉得实在不过瘾。一路嘟哝着很是不高兴。想给他们讲讲这长城的历史,各部分的结构,他们也是提不起兴趣,索性罢了,回来再找时间讲讲吧。快到第四个垛口了,长城变得特别地窄,陡,游人们更是走一步,歇一阵。好多人还一边费力地往前挪动脚步,一边感叹好累。终于上了第四个垛口,或许前段路太陡,好多人打起了退堂鼓,开始沿路返回,再加上后面一段长城比较平缓,宽阔,一下子就显得人少了许多。于是儿子和虎儿在我们的允许下,一路小跑着往上攀登,引得周围的人一阵赞叹:这两孩子,真不错。不大一会儿功夫,儿子和虎儿就把坐滑道上车的人给追上了。(坐滑道的人就坐到第四个垛口),这下,他俩得意了,逢人就说:“你们坐滑道好不划算哟,还要60元钱,我们很轻松就爬上来了,还没有爬我们那儿的缙云山累呢!”引得同行的几个孩子大叫遗憾。回来好久都说这次登长城不过瘾。
到了第八个垛口的好汉坡了,上面立着一块石头,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亲笔书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可是要能留下那几个字,至少都得花上30元钱,还得排上好久的队,才能进去照一张相。要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知道这一切,不知道做何感想。反正好汉坡也登上了,也不在乎那形势上的几个字了,于是,大家都没能去排那长长的队伍,而是坐在城墙上,迎着习习的风远眺:此时的长城真的就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除了这个句子,实在想不出更加贴切的比喻了。 
长城,我们来了;长城,我们登上来了!!
附:长城结构:
长城结构较复杂,其设施因时代而异。它包括关隘、烽燧、城墙、敌台等,其功能各异而相互辅佐,彼此呼应,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关城:设置在长城要冲处,往往以城为关,屯驻重兵,是长城防守的重要据地。如山海关就有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和外围的威远城与烽火台组成防御要塞。烽燧:又称烽火台、烟墩、狼烟台,是军事报警传递信息的设施。城墙:为长城的建筑主体,在重要防守地段,有双重、三重城墙,甚而在局部地区达到廿多重。墙体高度与宽度各地差别较大,与所处的地形及军事地理位置有关。八达岭长城高度
7.8米,嘉峪关附近长城高4.8米,山海关南北多为7米,而某些险要处竟达14米。墙体结构有砖墙、石墙、砖石墙、夯土砖、土石墙、芦苇(红柳)砂石墙及柞木墙等。同为砖墙或砖石墙,也有单面墙、双面墙、齿状墙、障墙、战墙之别。敌台:是骑跨城墙突兀于墙外的建筑,按作用可分为墙台、战台、敌楼等。
长城的建筑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砖块、土、石和木料等,所用的材料均以就地取材解决。在高山峻岭修长城时,山上石头多,就在山上开凿石料,用石块砌筑;在平原黄土地带,则用当地夯土筑城;在沙漠地区,便用芦苇或柳枝条,进行层层铺沙修筑,也比较牢固。
长城的建造
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多年,它贯穿中国北部,蜿蜒曲折,气势磅礴。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是指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12700多里,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纵横起伏,都是建在山巅、山脊之上,那么修长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又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修筑的呢?据史书记载,在秦朝,修长城的大多是囚犯、俘虏,后来连士兵,老百姓都参与了筑城。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参与了筑城。很多人因不堪过度的劳累、饥饿及疾病而死,但死后不但不立碑、不表彰,就连尸体也被当作建筑材料筑入长城中,故有“修万里城,筑万里人”之说。所有筑城的材料完全凭劳动者的智慧和体力搬运上山。筑城用的大石条是通过山体的自然斜坡,在条石下放上滚木,利用当时的“土制”制滑轮拖上山来。小型的砖石是通过“手递手”的方式一块一块自山下传到山上,石灰及粘土是用山羊和驴等驮运上山的,人们用糯米汤及石灰粉和好后,当作粘合剂将两层城砖粘牢,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牢固。
烽火台
烽火台是当年传递军情的建筑,一般是建在长城两侧,遇有军情白天燃烟,叫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狼烟。之所以称之为狼烟,是因为当时长城周围有狼群出没,兵士们就用狼粪燃烟,因为用狼粪燃的烟又黑又直,直冲云霄,且经久不散,是极好的燃烟原料,故称之为狼烟。晚上燃烟看不到,便点火叫做烽,那么如果下大雨就开炮,用声音来传递军情。后来为了能更清楚地传递军情,不仅燃烟,同时放炮。当时规定,若敌人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燃一烟,放一炮;若敌人在500人至1000人,便燃两烟,放两炮……依此类推。
长城传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导火线,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z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跑马长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俄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2de95010009wr.html32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