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不到长城非好汉” 北京古北口金山岭长城司马台. |
[游记]“不到长城非好汉” 北京古北口金山岭长城司马台. |
2008-06-27 sina.com.cn |
这几天的话题都太沉重,今天贴一篇轻松的游记。不过是篇老文章,差不多8年以前了。当年尽管气喘吁吁,这“好汉”总算做了一回,现在如果再去,恐怕无论如何也爬不上去了。好在精神犹存,聊可自慰。这次也学学若云和普克尔,把文章题目搞得恶长,看看是否可以吸引更多眼球?惜乎照片太少,那时还没有自备相机,颇感遗憾。 司马台长城游记 久闻古北口的金山岭长城雄伟险峻为现存古长城遗迹之最,但一直没有机会领略其风采。在北京念书时,古北口长城尚未开放旅游;后来到北京,也没有机会前往。这次在中央党校学习,临结业前,蒙《解放日报》驻京办狄建荣安排,与党校全体上海同学一道,畅游了一番。 21日上午八点,我们一行十人,分乘三辆小车,从党校出发。一路逶迤,走通往承德的公路,路非常好。约两个半小时,抵达司马台长城脚下。抬头仰望,山峦险峭,长城蜿蜒,那气势的确非八达岭和慕田峪可比。兴奋之情,油然而生。 金山岭长城因筑于大、小金山上而得名。位于北京密云县和河北滦平县交界处,距北京125公里。因为它是古北口长城的东段,所以又统称为古北口长城。现在开放旅游的区段,叫做“司马台”长城,又是古北口长城当中最险要的一段。为什么叫这名字?不知道。也许是沿用就近村落或山峦的名称吧? 我们抵达时,已近中午。草草在山下一家乡村饭店吃了个早中饭,十二时正,一行人有说有笑,开始了登金山岭长城——司马台之旅。 说老实话,登山之前,我仰望山脊上蜿蜒的长城和一座座敌楼,心虽向往,却又忐忑。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照我的年龄和体力,再加上扭伤的左脚尚未痊愈,这“好汉”是否当得成,是大有问题的。但已来到脚下,不试一试,也不甘心。所以心中虽然七上八下,两只脚还是跟在众人后面蹇开了。不想没走几步,早已气喘吁吁,信心大打折扣。忽见道旁有马匹出租,一问价钱可以,于是便鲜格格骑上马背,心想,就是代步一段,也是好的。殊不知我从未在山道上骑过马!那马在山道上一拱一拱地,使我必须使出浑身力气抓住鞍桥才不至于掉下马来。骑了不足50米,我已满头大汗,力不从心,比走更累。赶紧下来,付了钱,还是靠自己走太平。这个情节,自然引得同游者们一阵开怀奚落,也算是登山伊始的一段插曲吧。 走走停停,歇歇看看,不几,到也顺利地登上了二号敌楼。放眼望去,重峦叠嶂,长城巍峨,顺东西两侧依山势而排开,雄壮非凡。大家忙着拍照留念,我也早已把那个“累”字抛到脑后了。 继续沿城墙攀登,起先我还走在前面,渐渐在不知不觉中,抬头一看,竟落到了最后。待登至第四号敌楼时,我已精疲力尽矣。和我同样的还有农委秘书长严胜雄,她是腰不好,我看她也是气喘吁吁,力不从心了。但是,已经没有了退路,因为倒回去和往前走距离是一样的!只好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往上爬吧。 我们十人中,最令我佩服的是交大党委书记王宗光,和我同年,还比我大几个月,一个女人家,居然一马当先,毫不气馁。这不禁使我想起,拍《海之魂》时,美工师金绮芬也是比我年龄大,但在寻找灯塔外景时,体力和耐力都比我好得多。看来女同胞就是吃得起苦,不服不行。 金山岭长城确实壮观无比。古北口自古是中原北部的重要门户和边关重镇。它西临潮河和卧虎山,东踞蟠龙山,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在此筑城设关。北齐文宣帝于天宝六年(公元555年),征调180万民工,修筑西起榆林,东至山海关的长城,古北口就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都曾增建。明代自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以来,加修古北口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在关口加修两道关门。一门设在陆上,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在潮河上,称“水门关”,河水经三座城门通过。这是万里长城上唯一的水上关口。遗憾的是,这座水门现今已埋在密云水库的下面,尚未发掘出来。水库上方,据说就是那座水门所在位置的上方,在两山距离最近处,现有一索桥相连,索桥西边是金山岭长城坐落在河北省境内的段落,东边就是金山岭长城在北京境内的司马台段了。 司马台段所建的长城骑墙敌楼,全为空心建筑。依山势缓急、地形条件,敌搂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高低错落,间隔有致,有方型、扁型、圆形各种。楼内构造也很奇特,除一般为上下两层、纵横六拱十券外,最奇的是楼顶,有平的、船篷形的、四角的、六角攒尖的和八角藻井穹顶的等等。后两种见于文字记载,我们没有实地看到;前几种在我们所到的七座敌楼中都有。我觉得,金山岭长城司马台段最大的好处在于没有太多的人为修复,尽管我们可以看到为加固而砌建的铁架之类,但目的只在加固,而不在翻新,较好地保留了年久失修遗下的岁月痕迹。断垣残壁,引人遐想万千。因此,她比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就多了许多历史感和沧桑感。我最怕游览那种修茸一新的“文化古迹”,结果古迹不古了,文化也就没有了。 下午三点左右,我终于死乞百赖地爬到了第八号敌楼,从这里有一条小路下去,就可以到达下山缆车的车站了。据文字记载:“金山岭长城以明代长城为主体,全长50华里,建有敌楼、敌台140余座。”我们攀登的司马台段,约有敌楼12座,我们只登上了其中的7座。(从2号到8号)又据文字记载:“司马台段建的骑墙敌楼,……楼与楼平均相距15~16米。”照这样算来,我们在近三个小时里总共才攀登了100米左右!真没想到,成绩竟如此“卓著”!由此,金山岭长城的险峻,也就可见一斑了。我们一致感叹,当年修建时的艰难可想而知,同时,也纳闷,爬到这个份儿上,这仗还有力气打得动么?!当然,三个小时并非都在攀登,而是一路攀登一路观景,一路观景一路拍照。再说,一直不停攀登,也非我辈体力可支,只有这样走走停停,不断调节,又说说笑话,相互揶揄鼓励,这才一步步爬得上去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583974010009fo.html8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