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早晨,我和小杜沐浴着早春的微风,一路畅快的骑行在兴寿到黄花城的山间公路上,尽管兴寿之前的道路由于祭扫的车队耽搁了很长的时间,可看着眼前起伏的山峦和遍坡的山花,我们还是很快忘掉了堵车的郁闷。今天骑车的车友很多,紧跟在我们身后的就有三名车友,似呼是两辆折叠和一辆山地,虽然不熟悉但是仍然感到很亲切,进山游玩的车队不时的从我们身边掠过,尽管如此我仍旧感到了和谐盛世的气息。轻松的氛围使我们没有丝毫疲劳的感觉,轻松的翻越了320米的山梁,但是在向下放坡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路面上的一大滩鲜血(好象是在50公里1、2百米左右的地方),不知是什么人在此出了事故,但愿伤的不是很重,同时也提醒我们千万注意安全。 放下大坡,巍峨的长城立即展现在眼前,尽管距离还较远,但仍让我情趣倍增,寄希望于能够蹬上长城。我们没有停留,立即向长城方向骑去,在岔路口左手不远处,又一起交通事故正在处理中,同样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快速通过,穿过黄花镇奔向水长城方向,数公里后前方出现一座民俗旅游村,木门楼高高立起,右侧的路边一块大石上赫然三个大字《撞道口》,我不明其渊源,便利用小杜买水的时间向当地的村民询问一些大致的情况,原来这撞道口村位于黄花镇上方,因村子上方500米有一关口名为《撞道口》而得名,撞道口又名《镇虏关》,因明朝蒙古军入侵,在此关口被满山的松涛声惊扰,疑有伏兵而退兵50里。故此关又被称为《镇虏关》。另外此段长城眼下仍为野长城,正在开发中,可以随便上下。故此我俩决定就到这里观看原生态长城,按照指点我们来到村中一棵巨大的松树下,这里已经停放了不少的汽车,地方显得很是狭小,农家院内也已经车满为患,骑车来的只有我俩,一些人看到我们不免向我们发问,是不是要把自行车也弄上去?我一面搪塞着不断的询问,一面在考虑着想尝试着扛车攀上长城,征求了一下小杜的意见,小杜的兴趣不大。于是我决定犒劳一下自己的爱车,让它成为自行车一族里为数不多的能够享受蹬上长城的幸运者,要知道我的这车可是跟随我数万公里的功臣呀,平日里总是它承载着我,给我带来了不尽的享乐,今天我出点汗,也扛着它,让它享受一次蹬上长城的快乐。在众多游人和村民的异样的目光中,我努力的将爱车弄了上去,老实说这样的决定招实让我费了不少的力气,顺着额头滴落的汗水竟比我来时所骑85公里距离所出的汗还多。好在只有长500米、垂直高度100米的距离,只当是在爬33层的楼罢了。大约20分钟后我终于带着我的爱车攀上了镇虏关城楼。拿出海拔表测量,相对高度的确上升了一百米,马表也显示出5百米的距离,与村民们说的距离相吻合。城关的两面分别刻有《撞道口》和《镇虏关》的匾额,马鞍型的地势在两端百米开外均建有敌楼烽火台,目前正在开始修缮,相信不久将正式对游人开放。山上山下不时有成群结队的游客和学生们上上下下,惊异的目光不时的投向我和我的车,他们并不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我也无须向别人说明,大概病态的人都是这样,把自己的物品看的也有生命也有感情。 匆匆照了几张照片,便开始下山。下山比起上山似乎没有太多的省力,到是让尖尖的酸枣刺刺破了车带,下到山脚大松树,小杜正在等我一起吃饭,距离还有几十米我就高声叫喊,要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当然,这好消息就是我终于让爱车也蹬上了长城,这个荣誉可不是每辆车都能享受的。;那坏消息自然就是扎胎了。没的说饭可以不吃但是胎不能不补。立即补胎,一边和小杜聊着天,一边拆下前轮补胎,几分钟后补好胎抬头却发现一老者正在看我操作,小杜在一旁说,你看人家87岁高龄了,身体还这么硬朗,不知咱们将来会怎样?原来老者是这两个民俗院的大老板,(年龄大、资格老)一举一动,还很利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好象能年轻20几岁。此时小杜已经点好的饭菜也端上来了,我们舒服的吃上了农家饭。 离开这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本打算绕行九渡河,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还是决定走黑山寨长陵回去,不久我们发现这是一条正在翻修的路,问过老乡告诉我们,翻修一直到长陵。显然走这里肯定不划算,立即掉头原路返回,而此时已经接近下午五点。爬上来时的那道山梁,我们的速度明显加快,6点十分我们回到兴寿。七点种我们进入茫茫的黑夜,重新汇入繁乱的都市当中。九点半左右我们分别回到自己的家中。次此总行程175公里。去时兴寿之前几乎在拥堵中,如果早出来几个小时(早9点才出发),回来时应该不会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