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新“十三陵游记” |
[游记]新“十三陵游记” |
2007-09-10 voc.com.cn |
新“十三陵游记” ——记得上一次到北京十三陵游览还是自己在读初中的时候,时隔二十多年,我跟几个朋友再次前往定陵和长陵等古迹,别有一番感受…… 我们所到的地方,是在十三陵景区的核心地带,这里分布着一些小小的村落,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跟守陵人有关,村子座落在青山之间,村落里很是安静。 山里的天气很善变,一会儿就乌云密布,下了一阵很大的雨。不过,持续时间并不长。 我们住的度假村也在青山绿水之间,风景很好,空气非常清新,雨后的青草绿树清澈得透过人心,大家都跑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这充满负氧离子的空气,在京城里是难以享受得到的。 很多郊区的度假村都是高楼,而这里的宾馆都是一个个院落、一间间平房,院子里有一些石桌石凳,还有石榴树,没事的时候大家都到院子里,喝茶聊天闲扯淡,真是惬意。 光在度假村里转悠,不过就是些游泳、桑拿、保龄球之类的,显然没劲。既然到了皇村脚下,我们还是决定到周围的皇陵去走一走。不过,虽然看似就在附近,但考虑到我们的脚力,还是开车去舒服一些。果然,路上还下起了大雨,要是腿儿去可就真惨了。 我们先经过的是康陵,这里还保留着残破的样子,大门被铁栅封得死死的,除了翻墙而过,还真没有别的法子进去。这门口常年有几位村民,他们说自己是守皇陵的。我们一听这,算了,别撞在人家枪口上,外面看看就是了。 康陵周围的墙壁很多都已经摇摇欲坠,村民们找来一些树干支撑着将倾的围墙,但在我们看来,其象征意义似乎大于它的实用性。 陵墓门前种植着很多果树,已经结出了果实。尽管旁边有人看守,但上面的一颗桃子还是被队伍中的一位悄悄装进了兜里,唉…… 我们还是按照“北京一日游”的线路,来到开放的长陵和定陵。风景没什么不同,但门票贵得吓人,门前立了块牌子,很人性化,但给人的感觉是,这面微笑的纸牌子像一个监督员,哪怕超过俺一个厘米,那也是买票没商量。 这么多年了,我原来以为,既然都世界遗产了,应该保留原汁原味的内容,与此无关的假遗产应该统统清除。可这里的假龙椅还矗立依旧,看来,这招财进宝的东西还是舍不得拿掉啊。 进得大门,里面到处都是摆摊卖货的。这些货色跟以前也没什么不同,假古董、粗劣的仿制品,如今连老外也蒙不了了。我在日本也参观过几处世界遗产,人家那里没有门票,没有摊贩,没有垃圾,也没有垃圾桶(压根儿就没打算让游客给那里留下垃圾),更没有人声鼎沸,但却让人多了很多油然的敬重和景仰。而我们的世界遗产,似乎只是为了给多收门票钱提供一个硬气的牌照,有点变味儿。 我们祖先的宏伟建筑,历经数百年,依旧雄伟。 这模样装扮的洋人,引起了另外一批洋人的关注。不知道他是临时扮酷,还是人家原本就是个传教士。这位老同志在雄伟的大殿前伫立良久,不知道心里在思考什么。 长陵的大殿里,巨大的金丝楠木柱全都在人手能够触及的位置围上了隔离层,地面上铺上了合成木地板,只有被铁栅栏隔离开的区域,才能得见原本的青石地面。 与满市的摊贩相比之下,可以给游客提供休憩之处的人性化设施却鲜见踪迹,火辣辣的日头下,游客只能前进前进还是前进,要不然就像下面这个家伙一样,到墙犄角处去蹲一会儿。 关于古迹的说明文字也跟以前没什么不同,还是文字偏少,文言偏多。没有很深的历史知识,很难搞清楚其中的讲究。我们的文物古迹的说明文字,“惜字如金”的传统由来已久,其实,多写几行字怕个甚,中国的文字可是象形文字啊,那是世界文字界的祖宗,有什么不可见人的,再说,咱给人家翻译成外国字不就行了,省得中国人、外国人看着中国古迹打哑谜。普及中华文明历史知识,任重道还远啊。 我很喜欢看中国古建的红墙,这大气,这庄重,这色调,那是模仿不来的。 定陵的地宫,是不多的对外开放的去处之一。尽管我们去的这天游客并不算多,但好象都集中在地下了,这里空气湿润,温度适宜,只是原来的青石地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被换成了大理石,从这个角度看下去,您觉得这里是什么去处?分明是一家地下宾馆嘛,哪里还有一点皇陵的味道。 在地宫的金刚墙旁边,游客很少有驻足停留仔细揣摩古人建造皇帝陵墓时的超级匠心的,绝大多数是见别人拍照自己也拍照,为了把自己的影象也拍摄下来,还常常争执个不停。拍完照片,基本上只关心自己的面容是否佼好,身姿是否美妙,至于被遮盖的背后有哪些历史的信息,似乎没有人关心。 围绕着地宫中的文物,人们只能走单行道参观,前面如果有几个停留拍照的,后面立刻就会拥挤不堪。 其实地宫里面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除了那尊龙椅和那口装油的大缸。与我原来去时不同,这几件文物的周围都围起了金属栏杆。于是,在栏杆与石壁间留给游客的过道就很窄。人少时尚显拥挤,如果进来的人多了可就有点麻烦,到时恐怕应该限制游客进入数量才可以。 地宫的大石门也被厚厚的玻璃包裹起来,想从这里触摸历史,不容易了。 这地宫里的大理石地板,真的很别扭。 长陵的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人们走出那道小门楼时,都要喊一声“我回来了!”,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把自己的灵魂留在地宫里。于是,尽管参观的游客并不多,但“我回来了”的喊声却此起彼伏,皇陵的围墙回声效果很好,震得人有点烦躁,如果那皇帝老爷还在地下,还不得给烦死。 这四个人是我们的队员,在这个门洞里,踩着青砖铺就的地面,很有点感觉。 从洞里出来,再到皇陵金顶走一圈。那从陵寝砖缝中钻出的苍劲古柏,让人感觉大自然的生命力真的很强。 经过数百年的风蚀,滴水龙头上的石质风化已经很严重了。 趁着天色还不算太晚,我们又跑到神道,此时,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游客了。在这里随心散步,环境很幽静,不过,票价也很贵,走过这趟青石板路,每人要交30大元。 遇到一位老外,为了寻找独特的拍摄角度,老外匍匐前行,这姿势保持了很久。看来老外对这里真的是依恋。 记得二十多年前来这里时,很荒凉,要走老远,当然,那时没有相机,连个影子也没留下。如今,将军石像生前,两个老同志终于如愿了。 (以上照片均为卡西欧片机拍摄)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朋友 | 我要举报| 收入我的网摘 |
转自:http://blog.voc.com.cn/sp1/wangzhiming/042736372818.shtml2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