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所在地,距今已五百多年,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二年被列爲世界之最,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結構,共五間六柱十一樓。 大紅門,制如宮門,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是皇權至高無尚的象徵。 长陵神功聖德碑亭,內豎碑一座,龍首龜缺,高8.1米,碑陽刻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碑文,三千餘字,碑陰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禦制詩,西側是清仁宗嘉慶九年的禦制文。碑亭四角,各有漢白玉華表一座,表頂各有異獸一尊,面南者稱望君出。面北者稱望君歸。每座華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條龍。 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獅二對,坐立獬豸二對,立臥駱駝二對,立臥麟麟二對,立臥馬二對,持瓜盔甲將軍二對,朝衣冠文臣像二對,朝衣冠勳臣像二對,北接三門六柱式的欞星門,也稱火焰牌坊,俗稱龍鳳門。 象生造型生勤,雕工精細,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債值。 獬豸:傅說中的神獸,古代法官的帽子曾作獬豸冠,以表是非分明,善斷邪正。 石人:象徵帝王生前的儀衛。 石獸:象徵吉祥和辟除邪穢的神獸。 石像——“翁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