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南海印象 |
[游记]中南海印象 |
2007-08-04 oldstreet.net |
举世瞩目的中南海,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是一处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 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这儿曾经是辽金、元、明、清各朝帝皇的行宫和宴游之地,出入于此者,皆皇亲国戚、金枝玉叶和宠臣近侍,寻常百姓莫敢窥视。一道坚实的高墙,将这片占地1500余亩的皇家禁园与外界隔断了六七百年之久,其中一切的一切便成了世人无法猜透的古谜。 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新中国创立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儿运筹帷幄;新一代的领袖们也在这儿日理万机;一系列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策,都出自这个神圣的地方。 拨开神秘的色彩,穿过神圣的光环,当我和朋友们一道走进中南海时才真正体验到,这儿其实是一片与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紧密相连而又同样普通同样可亲可爱的土地!于是我恍然大悟,所谓神秘与神圣,并非客观存在,而只是人们某种主观意念的折射罢了。 无庸讳言,当我刚从长安街81号大门进入中南海时,猛然望见那碧波荡漾的南海和金碧辉煌的赢台,确实很有些“心潮澎湃”的感觉,因为这毕竟不是人们想来就来的地方啊!但慢慢地便平静下来了,感到这儿的一切,并无十分特别之处。在我看来,中海、南海虽美,却远不如北海和昆明湖开阔;赢台和丰泽园虽好,却远不如故宫与颐和园壮观;流水音、春明楼、结秀亭、八音克偕虽然各具奇妙之处,但和天坛、石舫、九龙壁、排云殿相比,颇有些相形见绌……尤其是这儿的现代建筑,远不如北京城其他建筑那般雄伟气派。 然而,最使我难忘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故居——菊香书屋。 菊香书屋曾经是清代的藏书之地,座落在中海和南海之间的丰泽园内的东北角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具有明、清时期严谨典型的建筑风格,院落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刻有“菊香书屋”四字的鎏金匾额。走过门厅,但见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两条青砖铺成的“十”字形路径,贯通东南西北四方的房间。正厅的门首,悬挂着题有“紫云轩”的横匾;东厢的北面有个通间,那就是毛主席的起居室;西侧里间与西厢房相通,是毛主席的藏书室;东厢房是办公的地方。或许是年代太久远了吧,这座四合院显得有些陈旧;也许古老的柏树枝叶太茂密了吧,室内的光线显得有点暗淡。 毛主席的卧室内,四面靠墙处排着桔黄色的书柜,其中塞满了各种版本的书籍。卧室的中间,摆着一张样式极普通却又非常阔大的床。床上铺着白色的被褥,叠放在床头的睡衣和一个硕大的枕头,都显得很陈旧,且补满了一个又一个醒目的大补丁。床内侧,很随意地堆放着许多的书,床头有两盏旧式台灯。紧靠床 边,是一张极普通的写字台和一个小方桌,上面摆放着香烟、火柴、烟灰缸、茶杯,还有一叠公文纸、几支铅笔和几份翻开的文件——可以看出,老人家是习惯于躺在床上看书或坐在床边批阅文件的。 卧室旁边,是老人家就餐的地方。室内,有一张普通人家常见的旧式餐桌,桌上摆着一汤碗、一菜碟、一个饭碗和一双筷子。我默默地立在餐桌前,想起来那些在 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老人家生前的日子过得非常节俭,平时用餐一般都是辣椒、苦瓜之类的家常蔬菜,来了客人也只另加一两个菜。有时候,还让工作人员将饭菜送到办公桌边去,一边用餐,一边批阅文件。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不肯吃肉,每餐吃的是糙米拌杂粮和一份蔬菜,工作人员担心主席身体受不了,只得悄悄地在蔬菜里多放一点油。主席最心爱的小女儿李纳,也和寻常百姓人家的子女一样经受着饥饿的煎熬。工作人员见了心里非常难受,想给她增加一点粮食以解除饥饿之苦。可是主席却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同人民群众相比,她还算好些。我和我的女儿都不能搞特殊啊……”望着简单的餐具,默忆着人们争相传颂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双腿并拢、抬头挺胸,面对主席的故居站成了一种军人的姿势…… 离开菊香书屋后,朋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那时候,我们国家从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到各级领导干部都和老百姓一样,定量吃粮,定量分发各种票证,谁也不能乱来。听说,总司令家里人多粮少,还带着孩子们挖野菜以补无米之炊。”也有人说:“过去我总不明白,我们的国家曾经那么穷,为什么人心却那么齐?社会秩序那么稳定?国民经济恢复得那么快?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上梁不腐,下梁不败,基础就不会动摇,大厦就不会崩塌!” 漫步在中南海的林荫道上,咀嚼着朋友们的议论,我独自思索琢磨,忽然想起了杜牧之的《阿房宫赋》中那一段振聋发聩的文字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想,新中国成立之际,党中央之所以决定将办公地点设立在中南海,其苦心之一或许是为了“以史为鉴”,策鞭高悬,从而彻底摆脱历代封建王朝那种“后人复哀后人”的痛苦历史悲剧吧。于是,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但愿老一辈开国领袖们那种身居高位而能清正廉洁、严以律己、始终不忘天下百姓的优良传统,能够永远留在这片神圣而并不神秘的土地上! |
转自:http://oldstreet.net/2006/daoyou/showarticle.asp?articleid=69645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