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依山楼阁黔山秀水(六) |
[游记]依山楼阁黔山秀水(六) |
2008-05-22 sina.com.cn |
依山楼阁 萧然 舞阳河景区的灵动风情,如诗如画的仙境,来去如风的行踪,离别总是有点茫然,无奈时间的短暂,继续赶回镇远古城,去认识著名的清龙洞。 站在镇远古城东街口,眼前的景象立刻引发心灵的震惊,对面南北横卧的山梁,悬崖峭壁上的雄伟建筑群傲然屹立,山顶上的林木苍翠茂盛,山脚下的河流碧绿清澈,山水辉映好似画中景象,横跨河流的石桥连接两岸,桥中央耸立着一座风雨亭,由远而近的建筑、自然风貌,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祝圣桥,根据当地作者刘祥斌的介绍,祝圣桥原名叫“舞溪桥”,俗称“老大桥”,也称“迎圣桥”或“状元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后为庆祝清康熙六十寿辰而更名为“祝圣桥”。此桥西接镇远府城,东连中河山北段,东西长135米,宽8.5米,高17米,共七孔。是一座横跨舞阳河的大型石拱桥。历史上是湘黔滇交通要道。 据记载,1934年12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由施洞,过芽溪、经清龙洞,走祝圣桥,攻文德等关,向施秉开进,还有许多趣闻,更增添了清龙洞的魅力。 桥面上的魁星阁,位于第三、四桥孔之上,于1984年重新修建,高16米,建筑面积123.6米,呈八边形台基,底层过道为东西向,共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攒尖青筒瓦顶。 仰望中河山绝壁依山而建的清龙洞古建筑群,那阵式令人叹服,我们的先祖们的聪明才智,建筑艺术的水准之高超,确实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我们漫步走过祝圣桥,脚下的石拱桥,似乎可以想象当年车马川流不息,往来的商贾和朝拜者的足迹,潺潺流动的舞阳河,当铭记繁华鼎盛时期的繁忙景象。 我们沿着中元洞石门,头顶上“入黔第一洞天”的篆刻字,告知踏入中元禅院,由北向南行进,大佛殿、望星楼、中元洞牌坊、六角亭等系列名胜,还有紫阳书院等建筑。在继续前行,便是、清龙洞观音阁、万寿宫将军殿、外戏楼等殿堂。 整个行走的路线由北向南,每处都有石经台阶,一会儿往高,一会儿往低,曲径通幽,变化多样,越往高处走,越是观览镇远古城、山脉、河川的好方位,也是拍照取景的绝佳位置。 清龙洞并非洞,清龙洞是中河山崖出现年代最早的一组道教建筑群。其起源可追溯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真武观。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修,明中叶又增建了澄江阁,岁寒亭、竹柏双贞堂、水府祠等建筑,经历代变迁兴废,后道观称“清龙洞”。现留存下来的有山门、正乙宫、吕祖殿、厨房,观香殿、斗姥宫、玉皇阁等单体建筑。 整个清龙洞坐东面西,南北连通,相互走动,相安无事,从外边走来的香客信徒,文人雅士,达官名贵,商贾黎民,经由此地进入贵州境内,在此朝拜,憩息讲学,探讨古今,听涛闻风,视野开阔,天高云淡,山清水秀,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忘却烦忧。 穿行于清龙洞的石阶曲径,感悟苍生人文,历史传承,半山之上,空灵舒畅,背靠绝壁,依托厚重,展望蓝天,清风无穷衍化,山峦叠嶂,城郭烟尘,世事轮回,清流环绕,石板瓦屋,青林藤葛,花卉野草,相辅相成,成为大自然最为和谐钟情的画卷,倚栏凭望,思绪万千,林林总总,心中波澜不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ea3c301000bb9.html2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