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的灵性与诗情 |
[游记]丽江的灵性与诗情 |
2007-07-16 dt85.com |
网站首页 > 国内旅游 > 云南旅游 > 丽江古城 神性的文化 古老的帝都 丽江古城座落在巍巍玉龙山麓,滚滚金沙江畔。金沙江古称丽水,因此古城得美名——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当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邑,称为“大较场”。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过金沙江到达丽江,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忽必烈,蒙古军就在大叫场驻军。现在古城附近还有一些纳西语地名即蒙古军驻地和操练场,比如大石桥一带,纳西语为“阿营畅”,意即蒙古军驻扎的村落。公元1254年,蒙古军在大叫场设三赕管民官,公元1277年,三赕管民官改为丽江路通安州,州治即在古城。 史载,元明古城一带居民至少已有千余户。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明在此设立丽江军民府,朱元璋赐阿甲阿德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次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衙署。此后,古城贸易集市和街道建设不断扩大,并具相当规模,木氏土司营造宫室也渐趋华美。至明朝末年,徐霞客到丽江时,他笔下的古城已是“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木氏土府建筑“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当时的古城已成为滇西北高原的重镇。明代,古城有“大研厢”之称,清代称“大研里”,民国始称“大研镇”。大研即大砚。因古城居丽江坝中心,四周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莹莹,状若一方碧玉大砚,故得其名。 神似吴冠中笔下的丽江古城 不筑城墙,这是丽江古城的第一个特点。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忌讳给木字加上“方框”,因为那样就变成“困”字。不论怎么说,丽江古城没有城墙这一点与中国其它古城相比,是一大特点。 古城的座向,背靠西北,面向东南;它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三山挡住西北寒风的侵袭。而面向东南,平川沃野,可以迎朝阳,接东风,花木早甦。六七月份,南风畅通,带走热气调节气温。这样,使得古城冬暖夏凉。由此看来,古城在城址选择上很科学,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的优势,做到了趋利避害。这是丽江古城的第二大特点。 神性的文化 提及丽江古城的文化,首先是它的广博度让人吃惊,可用开放吸纳多元杂交异彩纷呈十二字概括其特征。自明清以来迅速熟化的汉文化已达到普遍的高水准,但未具根基文化的神性和遗产性。古城文化的主脉是以登上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东巴古籍为代表的东巴文化,还有本土古乐文化,它们源自民族母体基因的传承,是心灵圣境的神性文化。 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或者说文字画,已被现在人书写得遍街可见,确乎是东巴文化独领风骚:其具象构件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等,皆由东巴教祭司使用于祭祀仪式,书是神书,画是神画,舞是神舞,依托神性而存在而传承而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其抽象构成包罗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而其内涵亦从神性的文本情节抽绎出来。但这种神性有表里两个层面,依托宗教层面的是外在形式,本质的神性却在于人的神圣性,即人企望真善美的神力战胜假恶丑以实现幸福乐土理想的坚执的精神性。看过东巴文化种种,就会明白这一神性文化实际上体现着古老的理想文化,它的精华性也就在这里。 东巴文字是现在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 去听听享誉环球的纳西古乐,同样感觉出神性特征。本土创生的白沙细乐自古依托于民间祭俗,而从道教洞经乐改造而来而纳西化了的古乐依然仙风道气,典雅飘逸的古旋律中体味得到神性文化的圣洁与高仰,而这种高仰性的本质,同样印证着世俗生活的理想精神。 所以,透过神性,我获得的是纳西人追求境界的精神观照,是并非虚幻的人本主义。 四方街上的科贡坊,三层门楼建筑是为纪念清嘉庆和道光年间杨家一门三举而建 漫步古城,你总会有欣喜的发现。 一是镏金烫字匾额耐人寻味,在新义街漫步,一些老字号店铺门头挂匾悬字已成风俗,匾额通常是东巴文、汉文及英文三种文字并书,同一匾额,你可领略不同的书写风格。在中河对岸你可看到一家餐馆的匾额为“纳禧雅阁”,汉字意为集纳祥和雅致之阁,而纳西语中“雅阁”为我们的家,“纳禧(西)雅阁”即纳西之家。在密士巷你会看到匾额为“花花神”的餐馆,“花花神”从汉字上看有花色品种多、菜谱齐全的感觉,而在纳西语中是却幸福、愉悦的意思,这样“花花神”巧妙地表现出热诚周到以待嘉宾的宗旨。另外你还会看到匾额为“阿一旦”的餐馆,这是纳西族传说中的阿凡提式人物,他幽默诙谐,机智勇敢。进此餐馆,主人准会为你讲述一段故事,带给你的是欢笑。古城匾额独具特色,汉文化与纳西文化交融,使其风趣传神,饶有韵味。 古城的建筑细节值得细细品位 二是民居门联独具观赏性。首先是书写形式别具一格,一排汉字一排东巴文,前者表意,后者见形,请主人讲解,你会发现东巴文字像一个个美丽的神话。其次是门联书写,风格各异。古城人是天然的书法家,每幅门联都是自家人的手笔,深入街巷,一幅幅对联,向你打开的是一幅幅民俗化的书法艺术世界,纳西人嗜文善墨的传统,深厚的汉文化功底由此可见一斑。最后,门联内容丰富,迎春、喜庆、婚嫁、服丧等都是寻常之景,其书写的形式、用纸的讲究、行文的规范、语言的表达,颇多不同,是你观摹学习民俗文艺最真实最自然的地方,站在重点保护民居门前,看到“入户春风月圆夜;盈门喜气花好时”的对联时,你就不难理解“喜气满门”的横幅是如何道出这种民俗文艺形式给古城带来的欢愉、真挚和亲情。 纳西人的门联堪称一绝 三是奇异的东巴画。在新华街、四方街和新义街一带,你会看到店铺里悬挂着一种独特的东巴画,它是由各种象形符号组合而成,有人物、动物、植物等简单造型图案。这是一种源于古老经书的宗教画,纳西族民间艺人根据东巴象形文字或经书故事、民间传说,用绘画的手法来表现,在形式、线条和色彩上有了画的意义。一些经营东巴画的人都掌握了技法,应你的要求他们可现场作画,你可观赏东巴画的作画全过程。 艺术家爱上丽江,留在丽江,就把艺术也留了下来 四是读书识古城。在古城的书店及书刊图片销售点,建议你买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李霖灿的《神游玉龙山》和木丽春的《丽江古城史话》三本书,依书中的情节线索,领会古城景物,自是一番风味。在七一街兴文巷34号,你会看到传统的民居大院门前挂有“丽江民间合作总社“的牌子,这是40年代旅居丽江的俄国人顾彼得创办的“工业合作协会”旧址,眼前国内外合作者的身影,与顾彼得书中的情景,总让人感怀。《被遗忘的王国》和顾彼得十年的经历和情感,其中真挚而生动的古城风俗一定会深深地吸引你。在古城的东大街你还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牌坊,说它特别在于牌坊上的字:“天雨流芳”,这是纳西话,意思是“去读书吧。”路过此处的人大凡对这个牌坊好奇不已,争相拍照,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它的含义呢? “天雨流芳”纳西语为“读书去吧”,纳西文化就这样流传 五是纳西族妇女民族传统服饰——披星戴月。到了丽江,你一定会发现纳西族妇女身着的服饰相当的奇妙,很多人到了丽江都非常的想要珍藏这种服饰,你也不应错过。 “披星戴月”是纳西妇女勤劳的象征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是她们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象征。她们的衣服宽腰大袖,女袄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披七星披肩,披肩上钉有七个圆布圈及七对垂穗,圆布圈上用丝线绣有精美的星星,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俗称“披星戴月”。 关于“披星戴月”,纳西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丽江坝子天上出现了九个太阳,烤得大地一片焦土。纳西姑娘英姑拔来各种鸟羽,织成“顶阳衫”,穿着与旱魔王交战,白沙三多神也派雪精龙前来助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旱魔王。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姑的勇敢,把雪精龙吐下的七个冷月亮捏成了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姑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们都争相模仿英姑的“顶阳衫”,制成披肩,绣上精美的七星图案,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 另外,七一街关门口1号是著名纳西族书画家周霖先生的故居,周先生生前集诗、书 |
转自:http://www.dt85.com/a.asp?pinyin=lijiang-travel-intro&page=52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