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晨曦微露,我们还在酣睡,房间的电话铃声急促的响起,服务台叫我们起床。看看时间才是六点正,起床、洗漱、早餐。七点正趁大理的旅行车出发去丽江。 大理至丽江约200公里,车至洱源后就进入山区,整个山区的植被很好,抬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山体,主要是一些低矮的灌木。我看了一下里面夹杂着很多的杜鹃,现在正是杜鹃的休眠期,我想如果是春季来这儿的话,哪可能是另一种景象了: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这儿可能是一个花的海洋,但我还是无缘看到这个景象了。整个山体是由石灰岩构成,土层很薄,所以植被生长的很缓慢。车过泰安有许多的人工林为云南松,在贫瘠的土壤上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儿童,发育很迟缓,一路之上很少见到人家,也可能是不适合人的生存吧。 车从山体的夹峙中离开,面前较为开阔。路两边稻田碧绿,几只洁白色的鸟儿在稻田上空悠闲的飞翔;烟草伸展中宽大的叶子随风招展,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民居点缀在翠绿之中,几缕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田园风光!看路边的地名是鹤庆。11:40至丽江,住宿,午餐后游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宋之初,距今大约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保留了传统的纳西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方法的活化石。这样一个古城保存完整、年代久远,在中国还是不多见的,所以它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导游带入我们进入古城,丽江的古城是没有城门的。在入口处矗立着三架水车,一大二小,一条小溪缓缓的流入古城,清澈的溪水中有一些金色的鲤鱼在游动,而流水将水车推动将溪水提升到最高点,然后又泻入河水之中,就像丽江古城的生活同这架水车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的流逝。进入古城,整个民居古色古香。这儿是石的世界,所有建筑的地基为石、道路为石、沟渠为石;民居以石为基,上以木柱为支撑,青砖为墙,木板为壁,也正由此,古城虽说久经风雨,但还是保存了原始的风貌。所有居所都是雕梁画栋,以褐红色为主色调,更显古城的古朴大方。所有居所上有两层,底层为铺,上层为居,这也可能是历代的商业之地的原因吧。家家青瓦覆顶,飞檐勾心斗角,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给人以祥和之感! 当你走在光鉴照人的石块铺成的道路上时,一种历史的苍桑感涌上心头。作为“茶马古道”的中转站,每天从这里可能经过很多的马帮,马蹄的清脆声,踏碎古城的宁静远去;也可能不得志的士大夫之流凭窗而坐,看着清澈的流水倒映着两岸的翠柳人家缓缓而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古城的美在于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参差错落,五花石街巷曲折幽深,四通八达。真是集大自然的灵韵和人类的智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可能是古城的设计者想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我们步入古城,自行其事,导游也回天无术,只得强调几点,任其游玩。同行四人,步入四方街一群纳西族老人穿着民族的服装,随着录音机的播放的民族音乐,手拉手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许多游客也挡不住诱惑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三位同事也同这些纳西族老人一块起舞,我赶紧拿起像机为他们留下这永久的回忆!我发现纳西族的舞蹈给人的感觉是很平和,就像古城的流水,平静而不张狂;像家家门前屋后的垂柳,从不粉饰,但给人以美丽;也像古城的民居虽色彩单调,但更显古朴大方。其它民族的舞蹈我没有见到自始至终手拉手,而步调一致的跳下去。我想这可能是纳西族舞蹈的一个特色吧。手拉手表示着团结,不论老幼、贫贱,每个人的手都拉在一起,形成团结,团结才能形成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古城还在,而纳西族还能保留他们民族的特色,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原因吧! 步入小巷离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想看看真实的古城,也想看看古城人真实的生活。在小河边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小凳上,在树荫下聊天;小孩子在巷道中嬉戏;从敞开的门里看去,所有人家的庭院都种植花木,花团锦簇,有的全家人在院子里围桌而坐,其乐融融,平静的环境,成就了平静的生活,也带给人平静的心。这时妻从远方打来电话,问“你在什么地方?”“丽江古城!”,“有何感受?”,“很好!我都不想回家了!”。妻子在电话中笑着说:“那就留下来吧!”,我也笑一笑说:“好吧!”,我真好想在这儿生活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好多游人在这儿能住好长时间的原因了。是古城的纯朴,宁静,还有这儿的绿色和流水,带给人心灵的宁静。但久居城市的我,心灵已粘染了过多的尘埃,能守住这份宁静吗? 进入另一巷道,有几个漂亮的女孩,坐在石台上写生。我平静地看着她们在画布上涂染着古城,我真想问一问她们眼中的古城是怎样的?每个人也可能对同一个古城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就像这几个女孩她们所涂染的古城有了更多的个人感情,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古城!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哪就是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