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非常男女日记-云南游-第5天丽江古城 |
[游记]非常男女日记-云南游-第5天丽江古城 |
2007-07-21 |
由于时间充裕,直到早上9点才起床。发现终于天晴了,阳光格外灿烂,一洗阴雨天的颓废。首先,我打车来到了束河古镇。此镇离开丽江不远,搭车约20块就抵达。首先要收取30元门票,但是还要检察古城建设费。我说我在玉龙雪山交过,对方看到我胸口的相机,要求我给他玉龙的照片以证明。我看无法抵赖,只能说那些照片在另外一张卡上,那就不得不缴费40元买古城建设费。要逃门票,还有方法就是束河古镇晚上8点后的售票处就没有人了。丽江的古城建设费是通用的,也就是在逗留期间只要购买一次就可以。在古城并没有收费处,但是进入丽江的所有景点都要检察,所以也逃不掉。 束河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终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束河古镇果然游客稀少,也很古朴,可也实在没有什么看头。玩了半个小时,就打道回府了。 中午吃过午饭,我步行来到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称作是活着的古董,它原姿原貌地保留着,并一直生存繁衍着它的子民。可见一睹它风姿的可值性。经过八百年的脚底的打磨和八百年风雨的冲刷,丽江古城的石板路滑滑的,在晴朗的月光下还反射着清冷的光。 白天古城不如晚上那样绚丽多彩,人气鼎沸。古城房子都低矮,因为多发生地震的缘故,房子太高会不太安全。从古城入口的丽江一分为三股江流,房子都随江流而建。所谓江流,其实类似溪流了。依江而建也是古城的先祖们为了抵御外来者的入侵,进入每家每户都要靠桥梁。古城的小桥特别多,且朴实耐用。三五根树木,几大块木板就是一座桥了。栏杆也是树枝搭拉起来的,透出很原始的味道。也有在重要的隙口建有掉桥,使人见证古朴的丽江先辈们在求生存时,保家园时的智慧和勇敢。只有在近代的和平时代才有一两座石桥。不管是古桥还是石桥,都不大气,像小孩子的积木似的小巧。 站在一个高处,或高个子伸长脖子都能看到一片古城房子的屋顶。人类最早的生存空间仅不过如此的,其实人真要不了多大空间。古城的低矮房子全部都出租出去做了铺面,我们看不到古城人生活的写实了。本地人都在古城的边缘和外围置了新的家业,所谓活着的古董们依然还时不时穿梭其间收取租金而已。 丽江的纳西族集中地,纳西族人是不善经营的。这当然是对历史的一个嘲笑了。早年的纳西人开辟了茶马古道,把云南的茶、皮革运输出去,换回盐和丝绸等,这是中国经济流通的一个巨大的贡献。纳西人现在的生意经做不过江浙一带人,所以,在丽江做生意的大多是脑袋上带着天线的浙江人。我们想在古城买点纪念品,可能出产地就是我们所在的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由这些地方的小作坊里出品的廉价货。转手到了这古色古香的丽江,廉价货就身价可以翻了几倍。丽江的被世人广泛关注并得到开放,源于1996年的地震灾难,开放得很迅速,头脑敏锐的江浙人即刻就蜂涌入侵了丽江。纯朴的纳西人怎么能敌得过,于是,干脆坐收房租实用。纳西族能抵抗多年的外帮入侵,但终于被传媒,信息,经济等现代文明“入侵”了。 纳西族的女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料理家里家外。男人们则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传承纳西民族的文化。纳西族是有自己独立语言和文字的,称东巴文化。古城里的门户上张贴对联都是汉字和东巴文字对应的。纳西族的文字多是象形字,就如同汉字发源早期的甲骨文。据说丽江男人平生3件大事就是“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 古城里房子多是外地人租来做了铺面,我们在古城里只能找到古城的“貌”,很难得到古城的“神”。只是在一小隅偶见一帮纳西族青年在拉歌,在自弹自酌,像是在抒情感怀,回味过去。他们的歌声奔放而苍凉,有感染力。这个民族文化的内涵依然深厚,是不可泯灭的。我们在坐雪山缆车时,在大的等待室里,几个纳西歌手在献歌,签售他们的歌碟。激情昂扬,活力无限。我想这是我们旅游最想得到的,最想感受到的。 我步行到了古城深处的木府,全称木氏王府,原来的建筑已毁,现在这一座是世界银行贷款重修的。木氏其实是当地的土司,后来被皇帝封爵。关于木姓的起源,据说是拜朱元璋所赐。当年朱元璋召见丽江的土司,问起来才知道他根本没有姓,为了表彰他护驾有功,朱元璋将自己的姓去头减边,赐姓为木。木氏土司回到丽江后,如法炮制,赐所有下层人姓“和”(木字衍生而来,因为下层人戴帽子,背背篓)。木氏王府的建筑风格与北京的古建筑相当类似,但都是重建。木府的最深处的半山了,能远眺整个丽古城。 出了木府,沿着四方街溜达,就在一家餐馆设在河边的位子上坐下。看着路上行色各异的行人,在遮阳伞下享受我们的午餐,很放松,很自在。古城的河流里面的水都很清澈,里面都有活鱼。 好不容易挨到入夜, 夜游丽江古城,别有一番情趣。进入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高大的水车,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转动的水车,将低洼的河水引入高处沟渠,灌溉农田。小城的入口处,中国农业银行巧妙的利用的古城的环境,设置了仿古的现代银行,银行建筑按照古城的建筑式样设计修建,建筑既融入了当地的风格,又方便了各方游人的不时之需,堪称农行网点的经典范例。当然,需要改进的是,如果在网点内设置反映货币演变的钱币展,加之银行工作人员统一穿着民族服饰接待顾客,那就更加完美了。 沿着具有百年光景的光滑石板路往里走,那灯光映照下的红墙、绿柳、小溪、佳人,不知不觉地会让你找个僻静的小屋坐下,要杯咖啡,打开一本喜爱的书,偶尔点上一支香烟,望着蓝蓝的天空发呆,仿佛时间停滞了一般。但很快此起彼伏的对歌声会唤起你内心那份禁锢许久的冲动,伴随着呀嗦、呀嗦、呀呀嗦的喊声,你会努力地搜索记忆中的歌曲,无论是流行的,还是过时的,只要还会唱几句,你就会像当地纳西族人一样,放开嗓子唱起来,直到对方歌尽声绝……唱累了,你会起身向着仿佛没有尽头的小巷深处漫步,走到高处,找户人家,到平台处观赏古城夜色全貌;看困了,随处找家客栈住下,实实在在体验一下城中人的感觉。 古城的灯光设计真是一绝!比起白天,入夜的古城游人更多。虽然不能和国庆前三天那样游人如索,但是在酒吧街上不时传来对歌的声音。这是酒吧的商业炒作,确合多数游人的心思。这里场场都是60年代和80年代歌曲的对决,无论好不好,只要大胆唱出来就不乏捧场的客人。古城的夜色很好,刚好是圆之夜。月就悬在我们的头顶西斜,像是画中的景,我们仿佛伸手就可摘到月亮。酒吧街把古城的睡眠向后延伸着。穿行在酒吧街中,我们的脸上印着红灯笼的喜色,耳鼓膜被觥筹交错的节奏震荡着,空气里弥漫着快活的味道……拍摄夜景,自然要好相机和脚架,结果我的尼康D50相机大显身手。 子夜过后,好多铺面开始打烊了。唯有入城口依江而相对而建的酒吧还是灯火珊阑。这是丽江有名的酒吧街。外表古朴古色,内璜别有情致。酒水不贵,人兴致可高,对街拉歌,引吭高叫,掌声阵阵,哗笑连连。这些都是来自各地的旅游者,他们用兴奋,欢笑,歌声充满着这个古城。因来自各地所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兴致高时,有的敲着酒瓶,敲着筷子,和应着节奏。走过酒吧街,就出了古城,古城外的丽江已人影寥落。打的回到下榻的酒店,我一时怎么也睡不着,夜色静静,丽江也沉睡了。 |
原始链接:http://friends.oeeee.com/program/member/diary_view.asp?id=125749 |
转自:3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