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圆明园事件日记(七) |
[游记]圆明园事件日记(七) |
2007-07-16 bokee.com |
2005年5月24日。乙酉年四月十七,星期二。《新京报》新闻:“北京今开发布会回应圆明园事件”。上午十点,北京市在“华北大酒店”举办发布会,“正式回应圆明园事件”,只有北京市委宣传部的一个人主持,北京市文物局孔繁峙副局长、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参加,回报成绩、说明情况,为圆明园管委会辩护。消极应付、敷衍了事,偏袒护短、逃避责任,如此做法,欲盖弥彰,非常愚蠢。北京市文物局为圆明园破坏文物辩护,说“圆明园的驳岸已经在历史上遭受了破坏”,言外之意,这次破坏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解释,过去的破坏是局部的和被动的,这次破坏是主动的、彻底的整体性破坏!北京市的这个发布会令人大失所望,荒诞不经的论调,厚颜无耻的辩解,北京市再一次丧失了一个机会。近年来圆明园陆续得到市区拨款7亿两千万,都干了些什么呢?对于没有鉴别水平的圆明园管委会而言,“保护”就成了最大的“破坏”。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下午《北京晚报》和《法制晚报》详细报道了上午的“新闻发布会”。接受《上海新闻晨报》、《西部商报》、《京华时报》的采访。《法制早报》预约明日采访,我提议一同前往圆明园调查。 2005年5月25日。乙酉年四月十八,星期三。上午起床之前的梦:满头的头屑纷纷掉落,应该是好梦。上午接受《法制早报》的采访。1、重新认识圆明园的价值,充分认识圆明园对于未来的地位和作用;2、圆明园事件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3、要把圆明园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圣地;4、从圆明园事件看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意义:“整体性”和“连续性”;5、从圆明园事件看中国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6、圆明园事件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7、解决圆明园问题的办法和出路;8、把圆明园问题“标本化”的意义;9、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走向“环保时代”的新起点。中午在“东四”吃午饭,在清华大学程钢教授的办公室稍事休息,然后和《法制早报》记者陶勇一起前往圆明园考察,今日阳光灿烂,圆明园显得格外妩媚动人。由于和《法制早报》事先计划要去“海岳开襟”处考察,就直奔长春园。当我们从绮春园向长春园转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地质勘探车在走向圆明园的“福海”的方向进行地质勘探,我们想着一定与目前的“环评报告”科研活动有关,就决定前往看个究竟,正在走的过程中突然间电闪雷鸣,转眼间就是一阵雨,我们赶快到一个亭子里躲雨,在这里和北京市地质勘探设计院的人相遇了,寒暄之中,谈们邀请我们一起吃西瓜,我们知道他们正在考察圆明园的地下水。雨停了,我们就势改变了行程,我希望这种漫无目的的考察会意外地发现什么,就带着《法制早报》的记者走向了圆明园的“福海”,毕竟“西区”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东区的长春园可以放在最后再看。真是非常之巧,就在福海“蓬岛瑶台”巧遇圆明园的一位老职工,所谈到的情况令人吃惊!据他披露,圆明园防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由于工程浩大、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队伍素质低,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没有遵循重点文物遗址必须“先考古、后施工”的基本保护原则,在如此巨大范围的施工现场,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各种汉白玉石雕等,由于怕报告文物单位会停工考古、耽误工期和影响生意,他们就把那些数不清的文物和重要的文物遗址就地掩埋了!有一些小件石雕就异地掩埋或当作垃圾处理了,而文物部门以及圆明园的文保科则有难言之隐,他们采取了“争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据说,光是被他们掩埋和销毁的文物遗址就有几百处,而北京市文物局的一个工程队也在不负责任的施工,他们为了挣钱,根本不考虑文物保护的问题。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不是埋葬圆明园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了圆明园,而圆明园管委会则是彻底掩埋葬了圆明园,真是骇人听闻,罪大恶极!更有甚者,据说文物局的人还把一些自认为重要的文物偷运出圆明园!他们讲,那些石构件一件就可以值4、5千元,这是监守自盗、知法犯法的行为。今天的情况使我想起《南方周末》上一次(3月31日)对圆明园的报道:“圆明园埋下了什么?”这个题目成了一个预言:一个惊人的预言,这是一种滔天罪行。今日北京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昨天的新闻发布会,然而我们在圆明园所见所闻令人愤慨。必须坚决彻底地揭露圆明园管委会的种种罪行,必须真正完整地保护圆明园!夜幕中,有摩托车追踪我们,晚间九点半才得以出园,在公园东门口被强行阻拦要求检查,我们强行冲出,快速脱险。晚宴清华大学,程钢仁兄热情招待,吃得非常开心。 2005年5月26日。乙酉年四月十九,星期四。上午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张佩颖女士的采访,全面论述了我对圆明园和圆明园事件的基本看法,激烈抨击了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在圆明园问题上不负责任的做法。之后前往北京动物园拜访奚志农。下午在北京动物园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黄卫采访,详细论述了我对圆明园的看法,重新认识圆明园的价值,高度重视圆明园事件的历史意义。之后中央电视台记者蒋晓平来,三人一同前往圆明园考察,拍摄圆明园周围垃圾堆中被遗弃的文物(石础等石构件)。晚间返回,在西京宾馆和朋友会面:夜宵、啤酒、清茶。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要求采访,预定在明天上午进行。 2005年5月27日。乙酉年四月二十,星期五。上午接受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时代报)记者麦东海、刘双喜的采访,历时一个多小时。1、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可能危害;2、圆明园管委会的犯罪行为;3、圆明园事件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下午和《京华时报》记者前往圆明园考察,圆明园的问题远没有解决,防渗工程还没有结论,面对许多不可确定性,我丝毫没有荣誉感,反而感到压力增加。酉时在《京华时报》社接受访谈中接到圆明园管委会主任李景琦的电话:主要意思,应该向正规渠道反映情况,圆明园事件应该告一段落,不希望再节外生枝(对大家都没有好处)。(通话半个小时左右)。这是圆明园事件以来李景琦给我的第一个电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夜间《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来访,讨论圆明园的问题,目前的情况和问题的性质,政府如何对待舆论监督。如何准确认识信息时代和新闻时代的舆论监督。孔子曰:“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人之所不见乎?”社会舆论的充分监督是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一体化”社会的必然结果。新华社评论:圆明园事件决非偶然。思考的深度、高度和广度! 2005年5月28日。乙酉年四月二十一,星期六。撰写《圆明园防渗工程中出现的问题》:1、破坏生态的问题;2、破坏文物的问题;3、破坏山水园林景观的艺术风格的问题;4、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5、监管督查不到位的问题;6、保护与发展的问题;7、舆论监督、公众参与和政府主导的问题;8、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问题;9、环境问题和历史问题在中华崛起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今日《新京报》对于圆明园丢弃文物作了初步报道,《京华时报》说:“不报道了”。 2005年5月30日。乙酉年四月二十三,星期一。昨夜熬夜,再次修改文章,重读有关圆明园的文献,深入思考有关问题。中午退房,金梦家苑宾馆“211号”的使命已经完成。下午前往《中国青年报》社访问“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讨论我的稿件,讲述我的新的想法。报社会如何处理我的稿件呢?无论如何,挽救圆明园必须全力以赴!必须认识到圆明园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准备艰苦奋斗,正因为万分困难才具有特殊的意义。晚饭自己到“成都小吃店”喝了两碗醪糟汤圆,返回的路上步行,一个人走在北京的街上,享受孤独和寂寞。在“东四十条”拐弯处有一处僻静地方,有几十棵树,有健身器材,树下清凉,与四周略有隐蔽,也算是“别有洞天”吧。只有几个人在哪里锻炼身体,我在一把椅子上打坐休息,感觉在京城流浪的滋味很有趣,以苦为乐,其乐无穷!深夜子时,北京突然雷雨大作,愈演愈烈,闪电频作,大雨磅礴,电光冲天,雨声震地,忽然霹雳炸响照亮夜空如白昼,忽然大雨倾盆如浇如注如万马奔腾。诗曰:大雨落幽燕,雄雷动京城;神州起风云,天马欲驰骋。夜半子时,北京雷雨大作,电话说,兰州也是大雨,可见这是一场真正的大雨。 2005年5月31日。乙酉年四月二十四,星期二。上午买火车票,今天晚上返回兰州。今天的天气很怪:上午晴,中午阴,下午雨。中午一点钟,我和朋友出去吃饭,已经有雷声和雨点,等我们吃晚饭,刚刚回到家中,整两点钟,突然迅雷炸响,暴雨下,雷声轰鸣,雨声震耳,京城如梦,乾坤如洗。我住的房间,窗外远处就是中南海,景山依稀可辨,中南海笼罩在茫茫云雨之中,阵阵雷鸣,此起彼伏,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这似乎是一个征兆!一切反动腐朽的邪恶势力,必将最终受到人民的惩罚!我相信,中央不会对圆明园事件漠然视之。我们决不放弃努力!写到这里,已经是下午两点四十分,突然云开日出,雷声远去,雨声渐稀。顷刻间,阳光灿烂,雷雨住。大自然的力量有一种神奇的美感,无法形容,我们只能欣赏她。雨后天晴,下午和朋友一起前往北京动物园,人来人往,游客如云,稍作欣赏就已经五点了,取火车票,前往北京西客站,其间《人民政协报》雷新记者电话采访,我告诉他们应该到圆明园进行详细调查。由于《中国青年报》没有动静,我答应了《人民政协报》的采访要求。也就是下午七点钟吧,火车刚刚开动,只见车窗外突降大雨,我默默地祈祷:下吧,下吧,北京太需要大雨了。可是,车到保定,这里却没有见雨,可见只是北京下雨。 2005年6月1日。乙酉年四月二十五,星期三。近日新闻: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聚集北京,发表对于中国的看法。关于房价上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中日外交摩擦加剧,中美贸易、中欧贸易的摩擦也是问题,人民币升值与否也成为焦点。 |
转自:http://column.bokee.com/100833.html6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