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张正春:圆明园事件日记(之三) |
[游记]张正春:圆明园事件日记(之三) |
2007-07-16 tianya.cn |
2005年4月5日。乙酉年二月二十七,星期二。清明。上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详细讨论了圆明园的生态价值、古典山水园林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回顾了这次圆明园事件的始末。上网发现《西部商报》:“张正春不是兰州大学客座教授?”。我深爱我的兰州大学,多么希望兰州大学能够保护我。下午接受香港《南华早报》(英文)的新闻记者蔡雪君的采访:深入细致、全面完整地论述了我的观点。晚间詹宇国一家和我在“大鸭梨饭庄”晚餐。晚间魏庆同教授来电话,热情鼓励、积极支持。 2005年4月6日。乙酉年二月二十八,星期三。准备书面发言,下午参加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关于圆明园问题的专加研讨会议,我的发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整体观念和长远眼光,呼吁大家深谋远虑研究问题;2、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痛斥对方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破坏生态环境;3、算大账与算小账的问题:圆明园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发言不多,反应热烈。今日的会议非常成功。会议结束之后,国家环保总局的官员要求我继续留在北京参加4月13日上午召开的“听证会”,牟广丰巡视员再次强调:一切费用由国家环保总局承担。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留下继续做为国护园的工作。问题是继续这样在北京参与,我能够做什么事情呢?今日《新京报》刊登了对我的专访专版,同时刊登了作家李国文的文章:《圆明园残毁考》读后。其中记录了李大钊在圆明园所写的一首诗:夕阳影里,笳鼓声中,同友人徒高岗,望圆明园故址,只余破壁颓垣,残崎于荒烟蔓草间。唏嘘凭吊,感慨系之。“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凄然之美,苍凉之意;满腔悲情,多少哀思。 2005年4月7日。乙酉年二月二十九,星期四。上午国家环保总局来电话:务必参加4月13日的“听证会”,一切费用由国家环保总局承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中国”邀请明日上午“嘉宾采访”。下午接受上海《新闻晨报》记者采访:一同前往圆明园现场。中央电视台4频道蒋晓平记者电话:确定星期日下午一起前往李文华院士处采访。晚间接受《兰州晨报》和湖南一家报纸的电话采访。 2005年4月8日。乙酉年二月三十,星期五。今日北京阴,清晨冰雹,酉时雨,京城夜雨,天降甘露,圆明园之吉兆也。上午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中国”现场采访。中午国家海洋局吃饭,雷波师兄招待。下午前往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新闻节目中心”商议明天的“专家访谈”,晚间和王如松、崔海亭教授确定明日的工作安排。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来电话,他说骆世明校长都从电视上看到这次圆明园事件的报道,非常支持我的行动,同意我的观点!对于生态学界的支持,我深感振奋。 2005年4月9日。乙酉年三月初一,星期六。上午看书休息,中午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同前往北京大学,途中遇到北京大学的学生抵制日货,反对日本修改教科书中的历史真相。下午采访崔海亭教授,在北大门口巧遇浙江大学常杰夫妇。之后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处采访,最后,我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简短采访。晚间前往“中关村酒店”拜访常杰夫妇:他们谈到了生态学研究的处境和环保工作的难度。 2005年4月10日。乙酉年三月初二,星期日。上午看书读报,中央电视台4套播出下一周“圆明园防渗工程”举办听证会的新闻述评。《人物》播出“万科”董事长王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中国人的探险时代、中国人的探险精神。下午说服李文华院士接受《科学时报》记者关于圆明园事件的专访。晚间在中关村的一家小书店购买三折特价图书20本,共计二百元。其中有《华盛顿传》、《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古希腊神话》、《欧洲文化史》等。回家的路上买大西瓜一个,以瓜当饭,吃得非常舒服:痛快。 2005年4月11日。乙酉年三月初三,星期一。上午接到中央电视台电话要求采访,我和他们约定下午会面。中午接到国家环保总局牟广丰巡视员的紧急电话: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圆明园等待采访,立即赶往圆明园,北大崔海亭教授、李迪华教授等在场,我在西洋楼遗址的对面接受了“焦点访谈”的采访:虽然事先颇为沉静,然而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却激动的慷慨陈词,难以抑制心中愤怒。之后在绮春园北岸大柳树下的一个亭子里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廖丹的详细采访,心平气和地深入讨论了保护圆明园的一系列问题。暮色之中,我一个人在圆明园西区独自散步摄影,抱残守缺,感慨万千。今日《新京报》发表社论:《圆明园听证会不能辜负公众的期望》。晚间返回北京市委党校住处,接受《兰州晨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2005年4月12日。乙酉年三月初四,星期二。今日各大新闻媒体都公布了参加听证会的专家名单,上午接到国家环保总局通知:明天的听证会上我被安排第一个发言。准备发言稿,打印会议材料。下午接受《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以及北京电视台的采访。晚间制作幻灯片,阅读《圆明园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资料集》、《外国人眼中的圆明园》等。 2005年4月13日。乙酉年三月初五,星期三。上午参加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听证会,期间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种媒体的现场采访。下午接受《文汇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政协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等多家媒体的电话采访,晚间接受凤凰卫视“直播大中华”的现场采访(凤凰会馆)。今晚中央电视台1、2、4频道强力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听证会以及新闻评论。 2005年4月14日。乙酉年三月初六,星期四。清晨,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来电话,就圆明园问题交换意见。上午有老朋友前来相会,中午前往国家环保总局共进午餐。下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东方时空)来电话希望做“人物专访”,究竟如何“身份”的问题?是否不要举行?下午请教老前辈的意见,认为应该接受“东方时空”的采访,期间又看到中央电视台2频道“经济半小时”对于圆明园事件的报道:“再问圆明园?”,其中的场景令我感动,央视记者苦苦追查、忍受屈辱的镜头让我顿生感慨:我不应该顾虑什么,必须勇往直前!遂正式答应央视“东方时空”明天的采访。酉时和《科学时报》的记者易蓉蓉一同前往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处共进晚餐,央视“东方之子”来电话通知明天下午三点钟正式采访。期间李文华院士来电话,他的意见已经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在《科学时报》正式发表。晚间前往李文华先生家,共同修订先生的文章,12点完成文章定稿。《人民日报》赵永新记者来电话,讨论李院士的文章如何发表。今天所有的报纸整版报道了圆明园的听证会:新闻时代的战斗气氛,我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我们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一个随时都可能出现奇迹的时代。 2005年4月15日。乙酉年三月初七,星期五。上午和《人民日报》记者一同前往圆明园考察,西山胜景,壮观而又辽阔,紫碧山房,西峰秀色,别具一格,气势恢宏。午饭后前往“万寿路口”之北“天天假日”对面的清香茶楼接受“东方之子”的人物专访。之后继续前往圆明园,中国生态学会的刘桂荣老师带着李文埕老师在圆明园等我,一起考察之后,被圆明园管委会发现,应邀前往管委会座谈。我虽然坦诚交谈、直吐胸臆,然而效果不如人意:顽固愚昧,自以为是,对牛弹琴,不可救药。看来,圆明园管委会的领导们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利令智昏、一叶障目,他们愚蠢透顶,他们已经走上绝路:走到了一个不归之路。 2005年4月16日。乙酉年三月初八,星期六。上午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记者、摄像共同前往圆明园考察,中午在“福海”的西北角受阻,返回。午饭清华大学。下午在“万圣书店”买书若干。上午接受采访中接到中国生态学会王如松先生的电话,要求我参加下一个星期二的“科普会议”。 2005年4月17日。乙酉年三月初九,星期日。下午前往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李明帮我买了关于圆明园的图书资料《圆明园园林艺术》和《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两部大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晚饭在王府井“新东方”吃川菜,边吃边谈,颇有启发。李明谈到出版圆明园事件的书籍问题。《新京报》发表俞孔坚博士的整版专访。《经济观察报》、《二十一世纪报道》整版报道“圆明园事件”的听证会。 2005年4月18日。乙酉年三月初十,星期一。夜间梦中在一个地方抽了一支签:“上签”,由于把握不当,签杆折断,对方又给我一支“上上签”……今日闭门不出,读书学习。昨日交付《新京报》王如松理事长的稿子今日正式发表。晚间,远在酒泉的张怀清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询问圆明园时间的进展情况,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泄气,谆谆教诲,殷切希望,他甚至对我讲,要“威武不屈”,为了坚持真理,不惜牺牲生命!我完全理解他老人家的意思,夜间,窗外大风骤起,雷雨作,思之再三,我为张怀清老师的教导而感动,我中学时代的班主任,已经八十岁的语文老师了,他是我少年时代的引路人,我庆幸,在这个失去价值判断的年代,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成为“常态”,道义何在?正义何在?天下利益何在?国家利益何在?谁能够见义勇为、义无反顾呢?面对“道义”,不能犹豫,不能后退,这本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只有我的老师,仍然毫不妥协地要求我这样做。回顾这次“圆明园事件”中,风波反复,世态无常,有人愤慨,有人沉默,有人奋起,有人旁观,有人称道,有人讥讽,是非善恶,荣与辱、黑与白,圆明园曝光了,许多事情也随之曝光,这是一次道义的审判,审判我们的时代,审判我们的社会,国家和人民必须做出选择:我们何去何从? 2005年4月19日。乙酉年三月十一,星期二。早间新闻:昨夜北京城响起第一次春雷!上午前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参加中国生态学会的会议,研究圆明园事件中的生态环境科普宣传问题。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今天,李文华院士的文章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行动,先生的胆识,先生的威望,对于圆明园问题的解决大有帮助。今天的会议由徐凤翔老师主持,王如松理事长作开题报告,李文华院士随后讲话,随后大家纷纷发言,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家环保总局的先生也来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点讲话,态度坚决、意见明确,我看,有时候,政府官员的意见比生态学家更加鲜明,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事情!下午商议出版有关圆明园事件的研究文集。返回的路上,突然接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电话,今天晚间中央电视台1套“东方时空”正式播出对我的专访,“东方时空”在我的专访之后播出了我国科学考察队到达珠峰测量世界第一峰的最新高度。晚间播出之后,反映良好。 2005年4月20日。乙酉年三月十二,星期三。今日“谷雨”。上午又看“东方时空”,远在西安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母贾敬芬先生对我说:“回答得很得体”,获此嘉许,深感欣慰。由于在电视中出现了我和王勋陵老师考察园林的合影镜头,我想,恩师王勋陵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高兴的,冥冥之中,他一定会支持我的行动的。今日香港“凤凰卫视”播出“星云大师”对于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的评论,慈航普渡,色空双运,爱心无恨,佛法有情,以德报怨,回头是岸。下午三点半,李明来,共同收看“东方时空”,之后前往国家环保总局,《南方周末》和《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在场,李楯、李皓、薛野等一起和牟广丰座谈。之后我和李明前往《科学时报》社和中国生态学会办公室,讨论出版《圆明园事件文献资料选辑》。晚间前往《人民日报》社与赵永新记者共进晚餐,讨论圆明园事件:问题的关键、现状与未来。不同凡响的圆明园,不同凡响的圆明园事件。 2005年4月21日。乙酉年三月十三,星期四。清晨结账,我给国家环保总局牟广丰打电话,询问报销经费的问题,谁知他的回答却是:机关财务审计很严,无法解决我的差旅费!这不是言而无信吗?我查了一下,4月4日、4月7日,牟广丰先生不止一次给我保证,一切费用均有国家环保总局承担,现在这是怎么了?难道这一点经费也成了问题?转念一想,这样也好,我的思想和行动就会更加独立,未必需要依赖于人!中午收集报道圆明园的资料,然后前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中国生态学会,商议出版关于圆明园的书籍,恰好遇到今日的一个小小的新闻风波,今日《华夏时报》等报道了昨天的一个“专家会议”,有人非常着急,我看大可不必。有人正在导演着一个愚蠢的闹剧,任其暴露,何必认真呢?王如松先生给我讲,昨天夜里他和李文华老师在一起讨论了目前的情况,建议我收敛一下,出书要谨慎!看来,和先生们在一起,有人提醒,有人把关,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晚间和赵永新一起吃饭。 |
转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381112.shtml5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