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中小 发表于 2006-4-3 03:32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皇家园林的日子>>_圆明园日记选.添加中. 1994年10月21日 有爱情的秋天,天空如圣水洗过般透明清亮! 做好二十块小画布,每天拿两块画布带上画具和一点吃的去工作室后面的树林里寻找创作的感悟!秋天的圆明园景色最美,自由生长着的树林.芦苇丛和许多不知名的野花艳丽的盛开着。无法想象,100多年前这片叫"杏花春馆"的皇家园林,是怎样的辉煌秀丽!眼前的残砖碎瓦下面深埋着一个民族的大耻辱——象深深刻在脸上的疤痕,尘埃百年也无法抹去内心的鞭痛!没想到,100多年后的皇家园林,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虽然衣衫褴褛.食难果腹,却想在这片民族废墟上创造一个新的文化辉煌!!! 1994年10月 吴石友,是生在江西武夷山的客家人。因出生时曾拜石为父(当地人乞盼孩子成长结实好养的一种风俗)小名就叫成"石头"。高中毕业后,流浪杭州玉皇山下学画。1993年来北京,199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人研修班,住圆明园画家村13号院,199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编导专业。独立制作的电影《红壤》获2000年第七届大学生电影节优秀奖。2004年,创办印象时光文化传煤公司。 在圆明园的画家中,石头是我认识最早的画家之一,这种友情一直保持到今天。 第一次走进石头的工作室,他正发着高烧。不足十平方米的泥地上,一块木板堆满杂乱的衣服,石头躺在衣堆里,身上只盖了一床没有被面的烂棉絮。房间里的画很乱,四壁挂满油画墙角堆满草图,只是所有的画保存的很差,肮脏破烂。画面大多以黑色调为主,无论变形的人物或风景,都带着一种古老岩洞走出般的质朴和童贞!在他的房间里,没有发现做饭和吃饭的东西。一盏昏暗的电灯吊的很低,一架没了外壳的录音机,一大堆磁带堆在一边。 想起《生活在别处》作者.曹小鸥的一段话:“我是为什么而来呢?人类赖以生存最低限度的温饱都不能满足,还奢望什么艺术?艺术家的名词是多么神圣,然而我却是一个贫贱穷困的流浪汉,一个沉入社会最底层的茨冈人!在混沌的社会里,唯一支撑着我生存下去的意识是要作为一个画家的强烈愿望……” 病愈不久的石头逼出一个挣钱的办法,圆明园不远处西苑早晨的菜市场里交一点钱可以有一个几小时的摊位,石头托一个朋友批发一批几角钱一顶老人戴的帽子,早市上能卖上一两元钱。几小时的辛苦能换来米.盐.油.鸡蛋和做饭用的东西。在市场上,石头还发现一个改善生活的好办法:市场上买鱼的北京人,不要鱼的肚肠。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拿回家洗干净放到锅里,加水加油再加一点葱和盐一煮,成了不花钱的"美味"。后来别的画家也知道这个办法,鱼肚肠变成难找的好东西了! 石头从帽子生意发展转卖外贸出口不合格的服装,买的人多数是些贫困的大学生和一些外地民工,画家村的许多朋友也穿着从石头处找来的衣服。有了一点钱,石头搬到大一点的工作室圆明园十三号院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