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盛夏的北京并不太热,这也许是我们广东人热惯了。我和老伴难得到一次首都,尽量想多看一些古迹,所以到圆明园走一趟。这里没有堂皇的大门,也没有奇花异草,进门后展示在眼前的是一片荒凉。一条条的石柱歪歪斜斜地躺在草丛之中,有的断成数截,有的崩了一角,很难找到一条完好的,那些完好的的材料经过几世几劫,也许被搬走作其他用途了,也许本来就被破坏成这个样子。间中我也见到几个石兽石鸟之类的残缺不全的粗重遗物。但这些残留的文物细看起来却翩翩如生,就算是它那残缺的嘴巴,也似在向行人泣诉往昔。细看那些折断了数截的石柱,它那美丽的石刻花纹也应价值连城,一小块瓦片也是无价之宝。一位游伴说,这里的一粒沙子也是值钱的。 我俩行到一条小溪旁边,淙淙的流水映照着桥上的倒影在晃动,但这倒影永远留在那里。我连想到小时候长辈们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过去有一个秀才路过一条桥,看到桥影在晃动,一个牧童见了这现象,信口出了一句 “流水不消桥下影”的上联,秀才听了以后反复沉吟,就是对不了下联,由苦思到苦闷,最后这位秀才忧郁而死了。死后化作历鬼,每当人们经过这条桥的时候,都在反复吟着 “流水不消桥下影”这一句。后来几经岁月,遇上一个砍柴的村姑经过,听了这一句上联,这位村姑顺口说道: “利刀难斩镜中人。”历鬼大叫一声随风而去。从此这条桥得到平静。 我想我在此时此地我也应有一对, “流水不消桥下影,光阴难解国人仇。”我这一对虽然不好,但我当时的心是这样想的。当年的国耻应该永远记住。 我在这里细看,当年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只是人们说惯了的一种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五园是: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第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国宝被破坏谁不痛心!圆明园原来的面貌我们再也看不到了,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原来是一座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又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过去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可惜现在荡然无存了。 现在可籍以安慰的是保存着这一片被帝国主义蹂蹒过的旧址,让我们子孙后代懂得贫穷就要挨打的道理。保留这片旧址据说还有一个故事。 1949年 3月,中共中央各机关进驻北平。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后改为中央党校)的同志们暂时住在碧云寺,不久后迁往距颐和园正宫门不远的一片名为 “南院”的旧平房开始教学工作。1953年月,北京市政府同意划地给马列学院选校址建新房。当时许多同志都主张选用园明园遗址建校舍,因为当时这里是荒芜一片,杂草丛生,连野兔子也在这里 “安家”,利用这一大片荒地可以少占耕地。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方案后,立即予以制止。他说,圆明园这个地方总有一天会整理出来供国人参观的。国耻勿忘,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当时的党校副校长杨献珍是新校舍建设的总指挥,他领会了周总理的意图做好说服工作,而改变选在圆明园遗址以西的大有庄。因此圆明园遗址保存了下来。圆明园将永远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1993年7月17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