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出游的好季节,本打算一家人去北京植物园,但看到报纸上说植物园今天举办个什么文化节,还有则消息称,通往香山的路上要实行交通管制,估计往返都不会太顺畅,于是改了行程,一家人带上孩子的好朋友,去了圆明园。 前些天,有人建议给孩子做统合训练,去看了看,印象是不过如此。圆明园里有个快乐岛,几年前带孩子去过,让孩子在那里疯疯效果未必能差到哪儿去。快乐岛便成了今天的主要去所。 有了伙伴一起玩,孩子特别开心,他们跑着,笑着,过形形色色的桥,不一会儿,就玩得满头大汗了。儿子开心,家长也欣慰,心里盘算,以后要多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 园内挂有横幅,提到不忘十·一八,问了问园内工作人员,原来今天恰巧圆明园被焚143周年纪念日。 为纪念这一天,保利公司把珍藏的四个生肖铜象头拿到圆明园展出,原本是十二个,现有六个不知去向,一个在法国巴黎,另一个在台湾。 临时展厅前,搞个了签名活动,孩子和他的同学在红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却没人解释为什么签名,条幅一直没完全展开。 走到西洋楼遗址,看到有对青年跳过栅栏进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里面多数是组团旅游的,有导游在给游客讲解。 路边,有卖纪念品的,纪念品中,竟然有以圆明园为题材的打火机,不禁愕然,用这种打火机打火,心中没有痛的感觉? 去年的今日,北京青年报有篇关于火烧圆明园的文章。从网上找来贴到了下面。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十月的秋风中,我们难免感怀昔日西郊园林艺术之典范——圆明园古典园林之美。正如当年英国随军牧师所言:“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美术鉴赏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写尽园景,形容尽致,给你些微的概念……”劫后残留的废墟之悲壮,又在20世纪迎来无数凭吊者,引发出人们多少遐想。 -法国文豪雨果盛赞该园是东方艺术奇迹 北京西郊风景如画,不仅有青翠的层峦叠嶂连绵百里,山间流泉也直泻东南方平原,汇成著名的昆明湖等河湖池沼,若道道彩练。从辽、金直至明代在北京建都的统治者,都相继在此建立了不少园林离宫。从当时尚属僻荒的东北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室,定都北京后又迷恋于江南秀色,加之从外国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一些欧洲豪华建筑(可惜对其科技文化不感兴趣),便决心融合所知的天下美景于皇家的圆明园内。 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也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中国园林可称风景式和建筑式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西洋园林以建筑为主,又不同于日本园林以风景为主。圆明园正是兼备中、日和西欧三种造园风格,其盛名早已传播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珍藏有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著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在写给布特勒上尉的信中这样描绘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英法联军为惊吓清朝皇帝,在抢劫后竟将全园焚毁 如今的人们来到圆明园遗址时,眼前所及只有依稀可辨的石基、曲折的水道和小径。惟有大水法和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站立在那里,俯瞰这残垣断瓦,零乱榛芜,如同一座纪念碑。 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年的英法联军。法国文豪雨果曾愤怒地谴责过他的国家与英国共同制造的这一暴行说:“在历史的审判台上,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则叫英吉利。” 英国侵略者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又要求增开租界和派使节入京,得不到满足便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拿破仑三世执政的法国为分赃也派兵入伙。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即如今二环路以内的范围),郊外任由侵略军劫掠。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