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雍正帝与圆明园 |
[游记]雍正帝与圆明园 |
2008-06-27 sina.com.cn |
撰文/阎崇年 圆明园的第一主人是雍正帝,他继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禁城就是圆明园,最后又死在圆明园。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圆明园的文化基因 清朝的皇家园林,要从满洲的文化特征说起。 满洲先世过着牧猎生活。满洲牧猎文化对北京城外和京畿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大规模地兴建皇家苑林。其中以康、雍、乾三帝为甚,而雍正帝是承上启下的。 先是睿亲王多尔 快乐井冈 此前,在北京都城历史上,凡是牧猎民族建立的王朝,都大规模地兴建苑囿行宫。契丹建延芳淀(今京东),女真建太宁宫(今北海),蒙古辟飞放泊(今南苑)等,都是例证。而明朝汉族朱家皇帝,属传统农耕文化,喜静怠动,不善骑射,囿于宫廷,沉湎声色。但满洲先民是关外的牧猎民族,他们喜林莽、长骑射,喜凉爽、恶溽暑。满洲建立的清朝,其前期又呈现一统富强的局面。这就使得清朝皇家苑囿行宫的兴筑,达到了中国皇朝园林史上的高峰。 顺治时期,清军入关不久,满洲骑射习俗,保留尚多,眷恋自然。多尔衮曾谕建喀喇避暑城,便于在京城之外往来避暑。多尔衮死,此意遂罢。顺治帝虽修葺南海子,但他笃信佛教,痴情董鄂妃,又过早离世,没有大兴园林。康熙兴建畅春园,游幸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其规模都不算大。康熙经始的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虽是满洲牧猎文化在园林艺术上的两颗明珠,但限于当时财力拮据,囿于康熙节俭本性,没有将造园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雍正继位后,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圆明园。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君主 圆明园在北京城西北郊,畅春园(今北大西)之北、清漪园(今颐和园)迤东,原为明代一座私园,清初成为官园。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四子胤禛被封为贝勒,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胤禛请康熙帝从畅春园到他的园子吃饭。时康熙帝以畅春园作为紫禁城外的治居之所,胤禛随驾护跸,可能受赐园子。有学者认为:这所园子就是后来的圆明园。 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封为雍亲王。对父皇赐园,略加修葺,增建堂馆,粗具规模。园名为康熙帝所赐,雍正帝《御制圆明园记》说:“园既成,仰荷慈恩,锡以园额曰‘圆明’。”圆明园的匾额有两方:其一为康熙帝手书,悬挂在大殿;其二为雍正帝手书,悬挂在大宫门。 雍正帝继位后,圆明园由藩邸赐园,而成为皇帝治居之所。雍正二年(1724)正月,雍正帝一边服丧,一边兴建园林。同年设圆明园八旗。三年(1725)八月,雍正帝服丧期满,开始到圆明园居住和理政。圆明园从此开始成为清帝治居的御园。后每年春末到秋初、秋末至春初两个时节到园中治居成为定制。雍正帝住圆明园的原因,一是嫌宫内窒息嘈杂,二是喜园中景物宜人,三是宜于酷暑纳凉。这年,开始大修圆明园,后逐渐完成二十余处重要景点建筑群。就是说圆明园已经初步具备朝廷、衙署的规模,可以在这里御政。 但是,这时雍正帝继位不久,忙于巩固权力,敛于建筑奢华,崇尚康熙俭朴风气,没有大兴土木建筑。所以,乾隆帝说:其建筑“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 圆明园同皇宫一样,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区在园的南部,前为大宫门,门前为左右朝房。其后,东为宗人府、内阁、吏部、礼部、兵部、都察院等,西为内务府、户部、刑部、工部、钦天监等。大宫门内为出入贤良门,又称为二宫门。门额为雍正帝手书。门前有河,河形如月。 门内正中为“正大光明殿”,是为雍正帝坐朝听政的殿堂。殿联:“心天地之心而宵衣旰食;乐兆民之乐以和性怡情。”雍正八年(1730)元宵节,这里安设鳌山灯,“万国来朝鳌山灯”。其东侧为“勤政亲贤殿”(又称“勤政殿”)。雍正帝日常上午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处理政务。殿额为雍正帝手书。殿后楹额是雍正帝亲自书写的“为君难”。为君与为臣孰难?乾隆帝有个解释:“为君难,为臣不易。”创业与守成孰难?乾隆帝也有个解释:“创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将为君与为臣、守成与创业之两难算都说全了。 雍正帝为此殿命名为“勤政”,是他的一种理政价值取向。在中国皇朝历史上,纵观中国历史上349位皇帝,像雍正帝那样勤政的君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所以,“勤政”两字是雍正帝为君的一个特点。 雍正八年(1730)八月十九日,京师地震。雍正帝“偶先登舟”,游荡水中,虽有地震,未受惊吓。 有犬马之好的节俭皇帝 圆明园内廷是雍正帝及其后妃生活之区,建筑繁多,景色秀丽。 “正大光明殿”的北面有湖,湖后为“九州清晏殿”。这是雍正帝寝息之所。以“九州清晏”为殿名,寓意国泰民安,海宇升平。乾隆帝曾作诗道:“昔我皇考,宅是广居,旰食宵衣,左图右书,园林游观,以适几余。”它的前面第一层殿,悬挂康熙帝御书“圆明”匾额。其上二层就是“奉三无私殿”。殿附近有牡丹台,乾隆帝改为“镂月开云”,为圆明园全盛时四十景之一。这里有一个故事。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康熙帝游幸圆明园,雍亲王胤禛和后来的乾隆帝弘历,在牡丹台迎驾銮舆,聆听训诲,陪侍赏花,与宴引觞。祖孙“三个皇帝”聚于一堂,其乐融融。可说是清代历史上的一桩政坛趣事,也是一桩家庭趣事。后来乾隆帝题其额为“纪恩堂”,以纪念这件旷世盛事。 “慈云普护”在“九州清晏”后湖对岸,是一所观音庙。雍正帝写诗云:“夜静梵音来水面,月明渔唱到窗边。虚堂虑息难成寐,冰簟心清即入禅。”说的是他夜深人静心绪万千的心境。雍正帝崇佛信道,他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内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结果不灵,还是死了。雍正帝刚死,新君乾隆帝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对圆明园中道士的严厉态度,从侧面反映出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烧炼丹药致死有关。但这类宫闱秘事,要确证定论,说易而实难。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986f401009316.html3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