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游记十二,摩诃庵 |
[游记]北京游记十二,摩诃庵 |
2008-06-27 sina.com.cn |
摩诃庵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乾清宫管事司设监太监赵政所建。明清大太监多有出资兴建寺院、道观的习惯,这样一来可以在生前积德行善,表明自己的慈悲心肠,又可超度、忏悔身为“六根不全”之人的罪孽。同时还可以为出宫之后寻找栖身之所和安度晚年做下准备。有的死后埋入寺中,便可让僧侣们世世代代为他烧香,延续香火。 该庵小巧典雅,占地仅10余亩,它没有皇家寺院的辉煌,却给人以小巧玲珑之感。小小山门上书“摩诃庵”三字,院内苍劲挺拔的桧柏下立有幡杆石座。 摩诃庵建制不甚大,但宏敞洁净,据说所用砖木,皆为修建故宫之余料,故建筑十分精美。走进山门,苍松古柏遮蔽天日,如入山林。 据说庵内有金钢殿,面阔三间,三面墙壁上嵌有60块汉白玉石刻,石上集篆三十二体金钢经。据《日下旧闻考》一书介绍:宋僧道肯将五代高僧梦莫法师所集十八体,扩展为三十二体。明代重临集篆三十二体金刚经石刻。每经一章为一体,并附有释文。由摩诃庵僧人性宏嵌在金刚殿壁上。又据《天府广记》一书介绍,明万历初年汪中丞的婢女划船时在一处叫黄连洲的坍墙处,发现一木箱从水中漂浮上来,她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经书。次日汪中丞查看发现经书为古集篆金刚经,忙请人临摹刻在枣木板上。后来他被重用,翰林陈万言在汪中丞处得到这一木刻,以后又将木刻翻为石刻。经过历史的变迁,这处文物更显珍贵。刻石的经文中有“龙书”、“蝌蚪文”等,有极强的艺术性,是中国书法中难得的珍品。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学校老师用白灰抹平,才使这一文物保存至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6ec2601000ar1.html5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