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颐和园游记 |
[游记]颐和园游记 |
2007-08-30 sina.com.cn |
雨后,天气清爽,蛰居了一个上午也该出去活动活动筋骨了,去哪里呢?这是个问题,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还是选定了颐和园。颐和园离我的住处很近,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但还没有完完整整的走过一遍,既然今天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就趁着今天天气不错,完成这一计划吧。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1860年英格兰和法兰西这两个强盗烧了圆明园的时候,也没放过颐和园。1866年清庭进行重修时改名颐和园,八国联军侵华时,颐和园又遭到洗劫,并且在此驻军长达1年之久,之后又进行了一次修复,然而清庭气数已尽,颐和园也不复昔日辉煌,从当时拍摄的照片来看,颐和园已破派不堪,日本人攻陷北京城的时候,也曾来过颐和园,并留下了丑陋的嘴脸。新中国成立之后,颐和园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旧有的建筑被恢复,昔日的辉煌得以重现,然而她再也不是原来戒备森严的皇家园林了,而成为今日寻常百姓游览的景点,而且还为子孙创造着财富,这才是正真的与民同乐,为民服务啊。 来到东宫门,这里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不知是那位皇帝御书的“颐和园”三个大字圆润饱满,门口的两个已有百年的铜狮子静静的注视这广场上骆绎不绝的人潮。进了大门,穿过一座牌坊,有一座大石头挡住了视线,这块石名曰“寿星石”,在这里合影留念的人不少,石头的后面已被人摸的非常的光滑,几个老外也拔着栏杆去摸石头,看来希望希冀长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石后的麒麟前也挤满了拍照的游人,在这里有入园后所见的第一个大殿“仁寿殿”,是皇帝、慈禧当年处理政务、接见朝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去年的时候还在大修,如今已修葺一新,金壁辉煌。一队队的游人来来去去,导游讲这大同小异的故事,了无新意,无需多做停留。又转穿过几个小院,就来到当年慈禧居住的“乐寿堂”,此堂背靠万寿山,面朝昆明湖,紧邻的东边是座大戏园,西边是长廊,院子里种了数株玉兰树,春天的时候玉兰花开,甚是漂亮,还有块大石头,名为“青芝蚰”,据说原是一整块色泽清幽,未经开采的玉石,又称“败家石”,因为买主耗尽家财才能买的起。慈禧这个老女人,穷奢极欲,“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石头放在此院都也十分恰当。这个院子及其周末的几处建筑充满了故事,是游人必游之地,热闹非常。 西边的长廊长七百多米,雕梁画栋,彩绘了许多花鸟鱼虫和故事,长廊上游人如织,我不愿去凑那份热闹,于是沿着昆明湖边行走,向左望去,昆明湖水波澜不惊,浩浩荡荡,远处的湖心岛和十七孔桥清晰可见,湖上荡舟的人很多,商业一派繁荣景象。沿湖的路上种了一溜桃树,每游到此处就想起春季桃花闹春的美景。想想去年春季第一次来京游园时,同行同事四人,共赏美景,好不惬意,如今孤身一人独在异乡,心中难免惆怅,不由又想起了“人面不只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名句。继续前行,到了佛香阁的山门前,佛香阁在山顶,要经过一溜宫殿才能到达,佛香阁后面是喇嘛教风格的建筑,也别有一番景致。今日的计划是绕昆明湖一周,因此继续前行到达石舫、穿过“瞻云阁”(?),跨过一座石桥就到了昆明湖的西岸,名为“西堤”,堤上横跨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西堤距离传统景点较远,因此来此的游客不多,多是周末来游园散步的北京市民,因此难得清静,雨后倘佯在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垂垂杨柳期间,呼吸着带着水气的清新空气,感觉真好。在林间的小路绕来绕去,几近迷路之后,终于又找到了绕着昆明湖边的大路。找到方向之后,继续前行,来到新建宫门,说明已经来到了东堤上了。十七孔桥就在近前,沿桥可以达到湖心岛,岛上有座龙王庙,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香火。桥上的护栏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跟卢沟桥上狮子一样惟妙惟肖,具体有多少也没有数过。桥头不远处卧着一头铜牛,如同几百年前一样,牛头凝望着远处的佛香阁,再往前行,穿过园中著名的楼阁“文昌阁”之后往右就重新回到了东宫门,这样绕湖一周的任务就完成了。 此时已经到了关园的时间,东宫门外的人群已经渐去,2个多小时与自然的亲近,与历史的对话也告一段落,离京的日子又近了一天,想想应该把在京的日子记录下来,以资纪念吧。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62ccb63010009cu2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