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颐和园天坛等等 |
[游记]颐和园天坛等等 |
2008-07-01 sina.com.cn |
在《波西米亚中国》一书中,陈冠中以富有才情的文字描绘了北京城市印象的新京味气息。(我怎么找不到这本书了!!难道掉在火车上了~!!晕!)其中有句话写北京的多重城市景观,大意如下: “中央权要的政治北京; 文物遗迹繁多的历史北京; 高等学府林立的学术北京; 胡同四合院民居的文化北京; 中关村繁荣发展的科技北京; 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经济北京; …… ” 所以,去北京时那些传统的景观也许还是要看一看的。可是懒惰如我,爬长城嫌太累,虽然一路常常都被人逮住追问“去长城不?”,常常摇摇头,戴着围巾拂袖而去。 于是,就去了颐和园和天坛等等。 上面是颐和园里的院墙的一面窗户。那面墙并排有很多形状各异的窗户。有的是传统的扇形,有的形状像桃子,有的是几何图形,这个照片上的形状感觉很特别。不过没有心形 ~~~ 只是觉得对历史的兴趣远远小于对于美丽事物的兴趣。比如在故宫里看皇帝的玉玺或者慈禧画的画,完全不及看那些技艺超绝的能工巧匠的呕心之作有感觉。 曾经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一个核桃或者象牙制作的球体,里面镂空雕琢了六层,外围却仍是完整。互相嵌套各式球体,花纹繁复精美异常。叹为观止。曾经在湖北博物馆看到的一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瓶上的四幅图刻画的分别是“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兰”和“林靖和爱梅”,记忆深刻。也曾经在首都博物馆的明清陶瓷展馆里看到一只明朝的彩釉陶制小碟,是淡淡的嫩粉微红,色彩极淡,形状恬美而又让人感觉绚烂之极。心里尖叫了一下。想起“山抹微云”的句子。直至今日仍念念不忘。 也许真正的博物馆文物脱离不了政治意味和历史情怀。而我,只是不想费心记住那么多名字,也希望每一件艺术作品有超越时代的美。 扯远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去颐和园或者天坛的时候,我会可能更加注意一面窗户,一个屋檐,一盏灯台,一座浮云雕,一幅金粉画……而忽略了这座皇家园林是为谁而建,和它经历的风霜。 PS,颐和园长廊上的壁画,各不相同,十分美丽。因为太高所以用手机不好拍下来。 去天坛时感觉非常热闹,不是因为游客,而是在祈年殿和神厨之间的长廊上坐满了老爷爷和老奶奶们在打扑克、踢毽子、弹唱戏曲、谈笑……也许是买了天坛年票的老年人吧,这里成了他们欢声笑语的乐园。感觉很亲切很热闹很活跃很适合养老……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e0b6b601007wyb.html6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