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山碧云寺 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游记]香山碧云寺 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2007-07-16 luker.cn |
或公干,或私游,每年都会在北京停留几日。除了几处古迹,变幻了的都市令人眼花缭乱,景象就一直难于在脑海里定格。所以,在今年八月末的北京之行中,心情就懒怠的没有了游兴。当夏雨骤起,吹散了暮色中天安门广场上漂流的人群,还是没能激起我们茫然的心绪。任凭雨滴的拍打,唤醒我们对古都的灵感,在繁华中找出一片宁静的天地。 女儿也在盘算着明日的安排,故宫北海曾数次流连;军博纪念堂,呀呀学语就被灌输的耳熟能详。偌大个北京城,不是没有心仪,只是想在不胜枚举的万千景色中,寻找那一抹属于自己的色彩。 “爸爸,去香山吧!那是北京八景之一,满目红叶,层林尽染。”女儿的提议正合我意,虽然在这个夏末秋初的日子,还不会遇到满山的红叶,但那峰峦叠翠,满目青山,一定能够把我们夏日杲杲的愁绪涤荡一番,卸载一个夏季的燥热。 早早地从住宿的、位于北三环的宾馆出发,按照地图的方位,向着北京城的西北靠近,终因为是外省车辆,道路不熟,在北四、五环之间打起了转转,当看到那峭壁耸崎,挺拔险峻的香山主峰时,已是上午的九点多了,匆匆的购好了门票,东门进入碧云寺。 碧云寺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明清两代均有扩建。近代的名声,我想还是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在其静养并停灵柩于该寺后殿。 碧云寺前是长长的甬道,道旁是修建整齐的花圃苗木,在这个绿色的世界里,你会感觉到别于长安街华丽浮躁的幽静;脚下的石子便道,曾有过帝王的踟蹰,还有革命者步履艰难的流连;而在草木间,殿宇中,是否还游荡着先人的叹息?轻轻地走过悬空的石桥,脚下潺潺的水声,是我们拥抱你的叩响;门前颇负盛名的石狮,注目着远方的游人,迈着轻轻的脚步,虔诚地向你表示敬意。庙宇的威严,屏息了粗鲁的喘息,生怕惊动了故园千百年精炼的神韵。 爬上陡直的石阶,穿过哼哈二将把守的山门城,才算踏入这一片净土胜地,佛也就伴着我们的脚步,在时空中穿行。 供奉释迦牟尼的大殿,十八罗汉位列两旁,也许是在天子的脚下,佛国干将悉数到堂,自然要比荒郊野岭破败的庙宇多了些威严,显现了在皇城脚下佛的厚重,还有皇家的威武气派。 大殿后面有一方小院,曾是该寺的后殿。因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停灵柩于其间,故改称其为“中山堂”。小院位于寺院深处,环境清雅,古树参天,是个适合隐居的处所。当年,先生把它作为自己一生最后的栖居地,恐怕就是看中了这里那种脱俗的优雅。还有,与他相爱的人,于无声处抚慰还处于襁褓中的祖国,为他勾勒美好的图画,脱离苦难深重的渊海,图强五千年人间大同的昌盛未来。 图片挂在墙上,展示了革命者的一生。既有炮声隆隆,也有燕尔忠诚,一对爱侣,生死与共;窗外的清风,花间的叠翠,见证了惊为天人的超然气质。园内的参天老干,粗硕挺拔,或戴翠冠浓郁,或顶枯叶斑斑,活着的生机峥嵘,枯朽的老树盘结,现在和过去,或曾经,或未来,都在冷眼瞰视着人间的风云变幻和世态炎凉。 轻轻地来,缓缓地去,世事变换,过眼烟云,今天的激情澎湃,能否唤做长久的期待。后面升高的石阶,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攀爬,在世俗中找出别样。 金刚宝座塔,是全寺的最高建筑,建筑宏伟,雕琢精细,登临观望,山水景色,一览无余。 夏末的香山,绿色覆盖着山峦和沟壑,全不见裸露的土地,只是在绿树丛荫中,不时有尖塔屋脊刺破那茂盛的林海,露出或铁青或金黄的点点别样来,就像在绿涛波峰,林海浪尖弄潮的健儿,肆意穿行在绿的海洋,点缀着万顷青山;最难忘的还是仰视入云的香炉峰。看惯了城市呆板的建筑和千篇一律的面孔,在香山错落的峰峦和陡峭的山崖边,或树木或花草,青黛翠微,浓郁相间,就像中国泼墨山水画,在差异中显见了生机,在斑斓中呈现了峥嵘。即使城里伟岸的高厦,哪能比的了这里的山河壮丽,风光如画。 周边四座低塔簇拥着高耸入云的主塔,似以香炉峰比高。在塔间流连,常常能唤起那种朦胧的虔诚,很难明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但萦绕在心间难于挥去,好像从远古传来一种天籁,吸引着我们向它靠拢。 我想,一定是先生的民主、民权、民生在给我们潜意识的引导,让我们重温先生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理想。因为,先生的衣冠冢就坐落在宝塔的基座里,用革命的理念充填传统枯萎了的灵魂,唤醒五千年麻木了的神经,共享大同世界。 走下陡直的台阶,没有了攀登的疲惫,脚步也显得了轻快,有了心情仔细浏览寺院的景观。碧云寺是一个长长的院落,顺自然的山势,殿塔、亭坊错落有致;它又是一个大林子,与香山茫茫的松涛林海浑然一体,融入了生机旺盛的万顷苍翠。 道旁的路标指向罗汉堂,去时并未留意。记得那年到武汉,匆忙中在归元寺瞥了那五百罗汉一眼,并没有很深的印象,今日不妨再造访一番,看看此时的罗汉和彼时的罗汉在这片土地上的竟吐光华。 碧云寺罗汉堂建于乾隆十三年,仿照杭州静慈寺罗汉堂而建,堂内塑有罗汉508尊。传统的红柱漆坊,纵横悠长,倒像个迷宫,两边是神态各异的罗汉塑像。在昏暗的光线下,红身漆亮的罗汉们,周身落满了灰尘。这些仙国的大智慧们一门心思修行静思,不屑于自扫庭除,落了个灰头土脸,还在指望凡人们为其弹尘净面,可叹现在的人们只是把它们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哪有功夫为每一位神仙收拾得洁净无尘。只是通体的灰尘倒也显示了古拙,加之梁檐低垂,色彩暗淡,罗汉面目各异,单独在其间行走,难免心底发怵,已无心思仔细揣摩。但在林立的罗汉中,偶有被人触摸的晶亮无瑕的塑像,在众多的罗汉中,对其情有独钟,应该是人们十分熟识的仙人。 记得有人说,在碧云寺508罗汉中,有一名“破邪见尊者”罗汉。“即破邪见魔菩萨,因德行立名。”这位清除邪见的菩萨,乃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正直慈和,好静善思,道行还很大。乾隆占其位,说法各异,通行的说法是:在乾隆十三年兴建罗汉堂时,乾隆皇帝来到这里,他认为,罗汉金刚可以长久存在,把自己塑成金身罗汉,可以永远受人们的供养,于是下令把自己挤进罗汉中;也有人说他没那个胆,是大臣们阿谀奉承的结果。我想,这两种因素都应该有,乾隆一生信奉佛教,自认修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虽不敢和观音、菩贤、文殊、地藏等菩萨相比,以他一国之君,加之中国不缺奴颜婢膝的活眼皮奴才,与高僧们通融一番,混入罗汉的队伍,就中国当时的现状,也不是不可能的。 碧云寺出来,进入香山公园,时间已近中午,在准备登山之际,住在城里的姑姑打来电话,让我们过去小叙。这次来北京,曾通报于她,盛情难违,登香炉峰的愿望就没能实现。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在香山脚下那绿树遮荫的花径小道间,匆忙地感受了片刻的绿荫如翠,万木争荣。 本来,到香山去,就是想感受那万亩清风,层林尽染的山水画卷,但最终还是阴差阳错地在古刹和园林间徘徊了半日,感受了一种意外的结果。 尽管我们千里迢迢来到了香山脚下,还是没有欣赏到满目的红叶;就是青山峰峦,我们也只是在你的脚下,轻轻的叩拜了你的巍峨。遗憾总是难免的,来到了香山,未登临绝顶,但我们在碧云寺感受了你的绿野起伏,高山仰止。烟雾缥缈的香炉峰,又为我们下一次的远行,铺垫了向往的牵挂。香山,默默地等待着我们的相拥。 [1] |
转自:http://www.luker.cn/youji/viewyouji.asp?ID=4861&ArticlePage=12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