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山游记 |
[游记]香山游记 |
2007-07-16 |
北京的夏天似乎就一直很热,在这炎热的夏日里更难找到凉爽的天气.昨天早上起来,看到外面天气很好,有徐徐凉风吹进屋里,突出奇想去爬山,于是准备行囊.前往香山出发. 这里的山依然是一片沉寂,很难看得到秋天人山人海的景象。不过这些都无法阻挡我爬山的脚步。 夏天的香山是浪漫的,春天的香山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芬芳、生机勃勃?富有诗意?带着些许期待、些许疑问. 抬头观望,映入眼帘的景致确是比刚下车时所能见到的真切和亲切了许多。无暇多顾,赶紧买了门票,随着人流拥进了大门。 我想但凡在北京呆过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香山,知道香山的大多也只是因为红叶。对于游人来说,最忌讳也最可惜的就是这种对所游之处的无知。人文景观自不必说,自然景观虽看点在景,但景却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人,一个传说,一个神话,一幅幅镌刻于凛凛古碑上的咏景佳作,一旦有了人的游历活动,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了。正是这历经千百年无数名人的游历,为景观增添了不尽的人文情趣;也正是这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绵绵不尽的诗词歌赋的写作素材。无奈我辈乃浅薄世人,既无博古纳今的学识,又无恬然视物的胸襟,于是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悠远的文化积淀,在我眼里有如过眼烟云。不过为了对得起自己,不虚此行,我选择了临时抱佛脚。进门的左侧,树立着一块游览导图,上面景点坐落,景点路线,一览无余。进门的右侧,是一个门房,里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详尽的景点介绍,小厅的一端一架大屏幕彩电循环的播放着景点的宣传片。原来香山的前身是乾隆题的静宜园,也就是清朝的皇家园林;香山最高的峰是香炉峰,因其状如香炉而得名,除了秋天的红叶是最大的看点外,园内有翠微亭、香山寺、重翠庵等“二十八景”;其中的双清别墅,更是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如是等等,可谓处处是佳境,步步有妙景,一天的工夫自是不能尽览。 我选择了沿靠南的行进路线(双清别墅在这条路线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草地,草地的中央是一个亭子,亭子的入口处是一个木制的小牌楼,上方题曰:香翠庵。牌匾的两旁刻着一幅由长短不一、粗细相类的槐树条拼凑起来的对联。这种形式虽未见新颖,却也别致得很,让人禁不住驻足于前,流连、玩味一番。 穿过草地的中间的甬路,绕过亭子,再往前便是静翠湖。微微融化的冰面、倒影在水中的松柏、徜徉在湖畔的才子佳人,构成一副绝美的景象。 离开静翠湖,我继续前行!一路上古树参天,花草掩映,我像一群童心未泯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不知不觉,眼前出现了一个宽阔的楼台,拾阶而上,却是香山寺遗址。即是遗址,自然失了原貌,历史久远,也只是时间上的概念而已。香山的人文景致,曾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浩劫,八国联军掠走了所有能肩扛手提的有价值的东西。这还不算,走时,几把罪恶的大火,焚毁了除山石以外所有的人造之物。焚毁了即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又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面对着一处处的断壁残垣,愤慨之余,唯有摇头叹息,唏嘘不已。 我急速的从人群中穿过,决心去寻访那个解放全中国,救民于水火的伟人的寓所--双清别墅。双清别墅建于半山腰,依山傍林,景致颇佳,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年主席老人家的眼光。别墅院子的正中央是一个泉水涌成的水池,据说曾有两道清泉常流不息,双清也由此得名。水池的旁边一株参天的杏树,几乎遮盖半个庭院,似是这双清的庇护。一个八角亭正在这杏树的庇护之下,亭子的中央有个木制的圆桌,周围几把木制的椅子,曾是主席休憩、邀客品茗的场所。遥想几个伟人,泰然围坐,手捧香茗,畅谈军国大事,不禁感叹岁月流水的无情,人已逝,亭也空。水池的正对面是一间正屋,乃是主席办公睡眠之所。里面中间则是会客亭,靠右的一间是卧室,靠左的一间是办公室。厅内,转圈围着旧式的皮制沙发,中间是明净的茶几。一张全国解放形势图挂在厅内。卧室内简易的木床上铺着洁净的白色床单,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靠里床沿的中间放着一摞古籍,房间靠墙的一角一个衣架,上面仍挂着几件衬衫小褂,应该是主席当时的所用之物。办公室内,靠墙的一张大的木桌上面摆着一架手摇式电话机,一个瓷制的烟灰缸,瓷制的水杯,另有几个小型的竹制书架,摆满了线装古籍,站在客厅的隔离线外,能够看清的一个书架的最上面一层赫然陈列的是一套《鲁迅全集》。 从别墅出来之后,想到还未走完行程的一半,我便加快了脚下的步伐。常人上山的路很平,走起来似乎没有攀援的感觉,为了寻求刺激,我选择了崎岖的小路——曲曲折折、未经开凿。踏着前人的足迹,迎着扬起的沙尘,我开始了一段艰难的跋涉。当我站在山顶的时候,当我振臂高呼的时候,这才发现我的鞋已分不清是黑色还是白色,因为上面已经布满“风尘”。极目四望,终于能将这满眼的山色看尽了。南面山麓是红叶林(现在只能想象一下秋天时的血色浪漫了),西面山麓是人工培植的松林,郁郁葱葱。透过大山的缺口,俯瞰整个市区,不由生出些许感慨,现代工业文明让我们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但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如此精彩呢? 下山的时候已近黄昏,张开双臂,任凭双脚在略微倾斜的山路上跳跃,那种感觉真的很惬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放肆的笑、大声的呼喊取代了往日的矜持,压抑在心底的一切不快也随着逝去的脚步而烟消云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评论 (27) | |
原始链接:http://lyb0218-hyt0317.blog.sohu.com/7559869.html |
转自:2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