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从香山穿越植物园(游记) |
[游记]从香山穿越植物园(游记) |
2007-08-05 sina.com.cn |
这周六的早上一位在教堂认识的王姐妹叫我去参加绿野周末的户外穿越活动,我们约在北京香山邮局那聚合,可是因为路上堵车我们汇合时,绿野的团队已经出发了。 于是我跟着王姐妹的从香山那抄山路,穿越山路奔向植物园。路上,我们和一队人群结伴而行,刚开始打招呼认识,对方还开我们玩笑:“我们以为你们是植物园值班查票的,呵呵,来这抓我们啦。”“那有,我们和你们一样也是来爬山穿越的,”我解释道。一路上,大家相互关照,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地而爬山,可是我和另一个女孩都穿着高根鞋,不好走山路,一路走来很辛苦,还好结伴而行的伙伴们拉着我们走了一路,后来,我索性将高跟鞋脱了,干脆光着脚丫踩在泥土路上,那样能感觉泥土的气息。我注视了远方的山峰,那一脉脉山峰笼罩在雾霭中有些朦胧,若隐若现的,路上还能看到近处的山路旁边有一些野果。虽然,路上有些热,但是我们一路都打着太阳伞遮避阳光,我还将原来披肩的头发扎起来,这样路上就比较舒服,迎着陡峭的山路我们并不后退,有种坚强的毅力在支持我们穿越了一道道山路。 我们在一处阴凉的地方休息了一会,看见了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先生等人的陵墓,梅兰芳先生生前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 从1915年 4月至1916年 梅先生生前对生死很达观,曾表示死后火葬。1961年8月8日,梅先生去世,享年67岁,在筹办葬礼时,夫人福芝芳不愿将先生火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经请示后,决定将梅先生归葬于此。梅家墓地精心设计,正中央用水泥浇铸成巨型梅花,花心处安葬着梅大师和两位夫人,墓后立2米多高白色大理石碑,中央镌刻着戏剧家、书法家许姬传书写的“梅兰芳之墓”行书大字。许先生谈及墓碑时,曾深情地说:“畹老不论人品还是艺术,都令人敬慕不已,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用艺术大师头衔反而限制了人们对梅先生的敬仰,反复思索还是就这五个字为最好。”墓地随处可见梅花图案,墓地的右侧安葬着前夫人王明华的棺木,左侧是福芝芳的寿穴。雨香馆小住,蛤蟆峰刻“梅” 梅兰芳酷爱香山,这里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每次来香山,他均下榻在雨香馆。雨香馆建于清代,为静宜园28景之一。此处,虽晴雨朝暮各具特色,但惟雨景最奇。雨来之时,苔草花木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故名。原建筑由宫门、翠微山房殿、洒兰书屋殿、林天石海殿、揽秀亭等组成。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民国时期曾被银行家冯幼伟改建为别墅。冯与梅兰芳是挚友,故梅先生常常应邀在此小住。别墅现仅存残垣断壁。 1922年春,梅先生住香山雨香馆期间,一日,他与几位好友游至蛤蟆峰。这里山高峰险,游人罕至,梅先生发现童石(静宜园内凡有石宜刻处,大多被乾隆题刻诗字殆遍),一时兴起,即在巨石上写下一“梅”字,此字高1.95米,宽1.9米,笔势潇洒清劲,下方署名“兰芳”,右下方刻有李释戡的题记,全文为:壬戌三月二十有四日,肃紫亭、齐如山、梅兰芳、王幼卿、李释戡同来,兰芳写梅,释戡题记。香山游者虽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题记下方有“齐如山监制”5小字。人称“五君子刻石”,也叫“梅石”。 梅字石色青质坚,整个石高约4.5米,镌刻面宽4米。整幅刻字犹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画卷,掩映在青山红叶之间,至今保存甚好,是来香山的游人乐于寻觅的名迹。 说起大梅字石刻,当地老人会风趣地告诉游人:那个梅字不便宜,价值一万一!原来,当年熊希龄主管香山慈幼院,他正为办学经费短缺而发愁,闻知此事便借机发挥,要惩梅先生在香山搞一场义演。 有一天,熊希龄专访梅兰芳。刚刚落座就开门见山地说:“好呵,不经公园管理方同意,就擅自在园林胜迹私自刻字,如何解释?”梅兰芳自知理亏,连连道歉:“望熊公原谅。”熊接上话:“现在木已成舟,光认错已无法弥补了。”梅先生听出这话中弦外之音,忙笑着说:“愿听候处置。”熊见时机已到,忙说出自己的想法,梅先生欣然同意。 梅兰芳要在香山义演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迅速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谁不愿亲眼看看这位艺术大师的精湛表演,况且就在家门口。演出这天傍晚,慈幼院的学生们早早就排队入场等候。附近的农民也从四面八方赶来。至于住在公园别墅的社会名流、达官贵人们,自然是把前排最好的位置留给他们。 在世界各大剧场演出过,深受各国人民爱戴的一代名家梅先生,这天晚上就在临时搭起的露天舞台上,演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宇宙锋》。博得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喝彩声。 这场演出,虽因地处偏僻,花钱买票的观众不多,但收入却相当可观。因为坐在前排的显贵们,为顾全面子,大多忍痛解袋。故演出收入达一万一千元,梅先生将全部钱款捐给了香山慈幼院,解决了熊希龄的燃眉之急。 自梅先生葬在这里后,在戏曲界,“死后去见梅畹老”蔚然成风,其中最早追随梅先生的墓地就是马连良先生。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回族,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于“文革”初起的1966年去世,当时没有条件按照回族的习俗安葬。其夫人陈慧琏处境也很艰难,在梅兰芳夫人福芝芳的关照下,于1972年秋,将马先生骨灰安葬于万花山梅兰芳墓东面高岗。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墓前只立一小碑:“马温如先生之墓”,后面是土丘,很是简陋。2001年10月24日是马连良先生逝世35周年,在那之前对其陵墓作了重新修葺,由黑色花岗岩装饰的陵寝,矗立起一座高大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马连良之墓”和阿拉伯花体文字图案。 如今迁葬和新葬于这一地段的,已有十几位之多。马墓东南约5米处,是著名须生言少朋墓。言少朋(1915-1984)原名义方,蒙古族,言菊朋之子,著名京剧艺术家。1939年拜在马连良门下,得马连良真传。言少朋墓紧靠马连良墓,一生追随恩师。 在梅墓东约10米处是京剧名净周和桐墓。周和桐(1920-1986),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此凭吊的游人,看到周和桐一名时,不免感觉有些“眼生”,不过一提《沙家浜》中饰胡传魁的,大家就全知道了。周和桐墓紧靠着言少朋墓,在言墓东首。 名丑朱斌仙先生的墓也在这里,他是梅兰芳的外甥。此外,还有琴师徐兰沅、戏曲教育家王少楼等。 有趣的是这些戏曲名家墓葬的排列:在行当上,阵容强大。生、旦、净、丑齐聚;在位置上,有主有从,以梅墓为主,其余巧布四周。特别是终生为梅先生操琴的徐兰沅墓,适在梅墓东南,正是演员与琴师临场的相对位置。看到这一切,人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正在为广大的观众,演着一台永不消逝的戏呵!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往日冷清的梅墓逐渐热闹起来,而且还有更加热闹的趋势。梅墓已不仅仅是个墓地,还成为一处景点、一座地标、一个文化活动的场所。 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参观、凭吊,缅怀京剧艺术家的功绩。还有许多登山锻炼者,以此为集合地或是途经地。1992年,香港明星张国荣第一次来北京,出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利用工余时间曾到万花山拜谒梅兰芳墓。如今此人也随梅先生而去,令人感慨系之! 去年2月,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剧组正式成立。众多京剧明星的加盟,构成了这出新戏的鼎盛阵容,而梅葆玖先生将亲率弟子演出该剧的“戏中戏”,再现梅派经典。他们特地来到梅兰芳墓前,举行了剧组成立仪式。 缅怀了故人和他们的生前事迹,我们经过一段长期爬涉来到一个清澈的小溪边,我看见荷花盛开,还有很多人在溪边洗脚,我也就跑了过去,将脚放在溪水里面冲了一段时间,真爽.在清凉的地方还有人支着帐篷乘凉啊,如果我有一个帐篷好了,在大自然的梦乡里入眠,一定很赏心悦目。梦中或者能听到梅兰芳先生等人精彩的京剧表演------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3d12423301000b2t5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