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丽江古城 |
[游记]丽江古城 |
2008-01-29 3608.com |
云南游之四—丽江古城 据说是“一场大地震,使丽江出了名,也使丽江富了起来”。这是导游的说法。 查了一下资料,1996年2月3日17时14分18秒,在云南省丽江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丽江,大理,迪庆,怒江四个地州的9个县51个乡镇受到严重破坏,伤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直接经济损失40余亿人民币。丽江的震后重建得到了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的支持,也促使丽江的旅游业迅速发展,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将丽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可能就是导游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 我对这一说法并不苟同,丽江历史悠久,天生丽质是客观存在的,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使不地震照样会出名。 到丽江旅游,应该说大多数人都是奔丽江古城来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见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吃过午饭,在旅馆稍事休息,一团人就来到大研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红色岩石雕琢的巨幅雕塑,雕塑用抽象简洁的手法描述了纳西人的历史与传说。玉河从镇中穿过,一幅江总书记题写的影壁上书“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纳西人爱水、用水达到了极致,玉河在镇头就一分为三,然后三分为九,直至分到全镇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三河穿城、家家流水的特有的景致。有水就会有桥,古城中的桥比比皆是,据说有大小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我们沿着光滑的街道漫步前行,聆听着小桥流水,浏览着旧屋老舍。这里的商业气息太浓了,主要的街道几乎全部被酒吧、饭店、商铺占领了。我在想,如果不是这样,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可又一转念,如果没有这旅游开发,我能到这里来吗? 丽江的另一个看点是东巴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纳西语称祭司为“东巴”,意译为智者,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东巴文化是一种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最让人叫绝的是目前唯一尚存、并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纳西文字”。 走累了,我们在大石桥旁的一个露天的饭店休息,点了当地的小吃“纳西烤肉”、“鸡豆凉粉”、“血米灌肠”、“丽江粑粑”,再来一瓶当地的啤酒,在潺潺的水边,品尝着地方风味小吃,别有一番风味。一个挎着吉他的,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唱到高潮处,游客们喊起“亚索!亚索!亚亚索!”,一阵高过一阵。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夜幕下的古城更加诱人,华灯齐放,各色的酒吧里传来阵阵歌声。身穿民族服装的姑娘们站在街口,招揽着客人。一串串红灯笼在微风中飘荡,给游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四方街广场上燃起篝火,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手拉着手,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民族舞蹈。热烈的场面会使每一个感动,我们情不自禁的加入了舞蹈的行列,载歌载舞。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疲惫,完全融入了欢乐之中,融入了丽江这座不夜的古城。
|
转自:http://www.3608.com/Article/2007-11-27/170421378.html2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