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误打误撞进香山 |
[游记]误打误撞进香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周末清晨,天徐徐亮,透进窗户,像躺在沙滩上闭着眼睛享受骄阳似火的太阳,血红血红的眼帘撩拨着眼球,迷迷糊糊之中感觉出来今天的天空晴朗。 琢磨着这几天正是植物园的桃花节,一种按耐不住的冲动驱使睡意远去,悄不蔫自己收拾行头,上路前往。植物园应该是很多年前去过的,只是去年走了一趟“八大处”才感觉到,那里的变化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尤其是交通方面,更是发达的紧呢,于是,为了减少麻烦,在GPS上设定了出“植物园”,按图寻春。 走出五环,面对丁字路口,GPS告诉我向左拐,结果快到路口时又道向右拐,于是只得出列,改变方向,右拐毕,又道已偏离方向,再重新绕回来时已经是车满为患了,总算磨磨蹭蹭挨到香山前最后一个环岛,也明白的看见指示牌上“香山”及“植物园”的字样,于是干脆关掉GPS,跟着大队人马前行,总算找到车位,映入眼帘的却是“香山北门”的“小炮楼子”。再想驱车出去,已经根本不大可能,就这车水马龙的架势,估计一上午也就撂到路上了,索性,就是它了,至少今年也还是第一次来香山呢,况且,相信香山也应该有可人的春色吧。 香山,除了暴风骤雨和大雪纷飞时节从来就是人满为患的地方,现在是“有钱人爬山”的时代,加上文人墨客、退休老人、青年人借踏青聚会、还有外地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等等,尤其是周末,这里连下脚的地方的地儿都没有了,于是,我选择了人流最为稀少的被称之为北京西山诸寺之冠的“碧云寺”。 碧云寺说起来也应该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由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弥(又说阿里吉)舍宅为寺,初名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扩建改庵为寺。 走近碧云寺首先看到的是碧云寺山门前的一座石桥,紧靠山门的是一对石狮子,蹲坐于须弥座上,身躯瘦长,威武如生。据说石狮为宦官魏忠贤所造,是明代极有艺术性的石雕。山门迎面是坐西朝东的哼哈二将殿,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有斗拱。哼哈二将殿两侧分列钟楼和鼓楼,形成第一进院落。这座院落的正殿是弥勒佛殿,现殿内只有弥勒佛孤零零的守候在那里。 后面的是大雄宝殿,大殿后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内立有乾隆御笔亲书石碑,记述了乾隆年间重修碧云寺的情况。 第三进院落以菩萨殿为主体,面阔三间,歇山大脊,檐下装饰有斗拱,匾额上为乾隆御笔“静演三车”。第三重院是原来的普明妙觉殿,现为孙中山纪念堂。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1929年5月其灵柩移往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1954年这座殿大整修,辟为孙中山纪念堂,殿的正厅设有孙中山半身塑像,右侧停放1925年苏联赠玻璃盖钢棺一口。 塔院位于寺院最后,院内南部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石牌坊后有两个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对,亭内放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左亭内为满、蒙文,右亭内为汉、藏文。 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孙中山的衣冠即封葬于此。只可惜在塔基前立着一块“正在修缮谢绝参观”的牌子,所以我所拍摄到的都是在山门前后用远焦拉近的简单外部造型。 再沿着碧云寺中轴线的左侧再一次走进了著名的五百罗汉堂,罗汉堂里有雕像508尊,全系木质雕刻,外覆金箔。也曾几次“男左女右”的找过自己的对号入座的罗汉像,只是觉得好玩儿,所以此次还是如此这般数将一次,也就是数数而已了,没有刻意寻求什么。 位于中轴右侧的是北京八大水院之一的水泉院,是寺内风景最幽静之处,也是避暑胜地,明代以来一直闻名于京城。也是人来人往的过于拥挤,我寻思着还是放弃了此景点,一是如此之美景在只有后脑勺晃动的阴影下不可能留下什么好印象的;二是也给自己留下一些遗憾,瞅个人少的机会再来好好欣赏一番也算是再次前来的动力吧。 春色处处有,只在留意中。沿着碧云寺中轴线到处可见露水仍未退去的迎春花,汉白玉石牌坊背后一样捕捉到了盛开的桃花。细细琢磨,就在这西山脚下,历史已经停留在那个年代,遗迹的保存也是顺世而变的,但是一季又一季的春色依然故我。尽管是误打误撞,不但再一次走进历史,“昏”入庙堂走一遭,也还是印证了自己的一点点儿体会: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眼下的,统统将成为过眼烟云。就像我们今生今世为人做事一样,后人怎样评说,那是后人们的事情,绝对会顺世而变,只是我们用心了,尽力了,也就心静啦!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cd54701008qva.html2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