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山的回忆 |
[游记]香山的回忆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和夫人继续前行,在一处院落的崖壁上,忽然发现十几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由于松鼠的体色和岩石一样,你很难发现那些瞪着眼睛一动不动注视着行人的小家伙。由于能经常能得到游人施舍的花生瓜子,这些松鼠并不怕人,常常蹦到路面上拣拾人们扔给它们的美食。我们和这些小家伙只有两三米的距离,松鼠那细细的绒毛和剥花生时传神的小眼睛,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在离此处不远,香山的工作人员还专门在通往平台的一段路上设置了一处松鼠投喂点,供人们与松鼠近距离接触。 夫人身体有些不适,我们便决定不去登顶,慢慢溜达,走到哪算哪。不知不觉中,我们缓步拐上了十八盘,一路走走停停,大约十一点半便到达了半山腰的平台。平台也叫香雾窟,是香山一处著名景点。今天的空气能见度不错,站在这里放眼远眺,玉泉山的宝塔还算清晰,如果仔细辨认,连昆明湖的轮廓都隐约可见。如今,平台上建起一座牌楼,还依山建了座颇具规模的两进深院落,里面设有茶座和小卖部。院子里人不算太多,藤桌竹椅也还顺眼,我们拣了张桌子坐下,花六元钱买了碗方便面,再买些烤肠薯片饼干之类的零嘴小吃,便算是午饭了。我一时兴起,边吃边向夫人讲述着自己上高中时爬香山的一段经历。 1965年我上高一,放寒假时我和两个极要好的同窗在一场纷飞的雪后爬上了香山的顶峰鬼见愁(后来和我一起闹罢课的就是这两位)。开学后我以此为题写了篇游记,教语文的男老师不喜欢我的文风,总认为我写的作文缺少内容,华而不实,但大多数同学却很认可我的文风。为了我的这篇作文,在一堂语文课上,班里还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也许是受这次争论的影响,我们班后来组织了一次香山拉练,全班学生凌晨四点从位于学院路的学校出发,冒着料峭春寒徒步行军到达香山,比赛的目标是分组抢占顶峰。下山后,大多数同学因疲惫坐公共汽车回了学校,我们几个男生也不知中了什么魔怔,竟然相互叫劲一路跑回了学校,等待我们的是一碗碗加了红糖的姜汤水。 故事讲完了,热腾腾的方便面也吃完了,抬头看看鬼见愁,视觉距离并不远,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距鬼见愁240米,638节台阶。夫人看看我,我知道她在犹豫,便对她讲,鬼见愁海拔550米,相对高度也就四百多米,从这到山顶可还有一半路啊,只要你身体能坚持,我是没问题的。夫人挥动着手臂,自我感觉不错,便下定决心向顶峰进发。看了看表,十二点整。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到底是岁数大了些,才爬了约摸二百多节台阶,我们就累得呼哧带喘,解开衣扣透透风,歇歇脚继续爬。就这样爬一段歇一会,终于在一个小时后登上了鬼见愁。拿出手机,给儿子发了条短信:老爹老妈登上了鬼见愁。儿子很快回信:正在遛狗,和狼牙一起祝贺你们。 现在的鬼见愁早已是今非昔比了,山顶及周边不仅建起了厅堂楼阁,还有一条全长1500米的空中索道直达山下。而我年轻时,这里除了裸露的巨石外,就只有呼啸的山风了。记得我上高中的最后一年,既1968年初,在校学生的大规模分配还未拉开序幕,学校里第一批幸运儿被部队征召入伍,串连时曾与我步行三千里的一位好友当时被武汉空军某基地相中。崭新的绿军装发下后,为了送别自己的好朋友,我们几个同学冒着刺骨的寒风又一次来到香山。那天,寒风凛冽,游人稀少,就是在鬼见愁这个地方,在顶峰的那块巨石上,我们四个同学留下了一张年轻的合影。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1120cb010002f8.html2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