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国钱币博物馆游记 |
[游记]中国钱币博物馆游记 |
2008-06-25 sohu.com |
搜狐博客 > 家有多多 > 日志 > 多多看世界 2008-06-18 | 回眸财富面孔----中国钱币博物馆游记 在宏伟的天安门广场西南侧,毗邻着人民大会堂的西交民巷,有一幢极具欧式风格的西洋建筑———建于1920年的保商银行旧址,其地上三层,立面用花岗岩作希腊柱廊,白柱绿窗,给人巍峨坚实之感。创办于1910年的保商银行,原为清理天津商人积欠洋商款项、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立,后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西交民巷曾是中国早期的金融一条街,曾上演过许多左右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重大事件,然而岁月沧桑,如今这幢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洋建筑成了中国钱币博物馆的新址所在。 为了弘扬中国悠久的货币文化,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货币知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91年成立了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之初,博物馆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地下二层,由于条件限制一直未对外开放。经过多方努力,博物馆于2001年迁至原保商银行旧址。2002年10月试开放,2003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在这里,钱币不是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而成了展示文化韵味、体现审美意识、探究学术价值、进行科普教育的艺术品。 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陈列分为三层。一层为《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展》,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古代不断演进的铸钱工艺。展览将中国古代铸钱发展史分为:“块范铸钱”、“叠范铸钱”、“翻砂铸钱”三大阶段,其中的“块范铸钱”阶段又分成“陶范铸钱”、“石范铸钱”和“铜范铸钱”三种方式。据说是目前国内首次对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铸钱工艺进行如此科学、全面、生动和权威的展示。 赧郎,“赧”读“男”的音。古时专指冶炼工人,这里更专指铸造钱币的工人。 秋浦十七首之十四首 中国是世界上铸造钱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早期阶段,钱币生产继承了商周以来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采用块范浇铸。秦汉以来,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汉代产生了叠铸工艺,其高度发展的程度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唐宋以后广泛采用了翻砂铸钱工艺,其工艺技术直到今天仍为许多现代化企业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钱币铸造技术,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它发展的每一步,都包含着重要的技术发明和创造,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推动了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乃至东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翻砂工艺”是我国古代铸币工艺发展的又有一个高峰。博物馆特地用两个展台,将铸币所用的型砂和器具依次排列,非常形象地让游客了解其中的工艺精髓。 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出先秦至清代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规制、不同文化内容的各色钱币。展示了中国钱币产生初期的铲形币、刀币、青铜贝等先秦钱币、秦始皇统一钱币、汉代制定五铢钱制、唐朝开元通宝、宋代的铜铁钱币、元明纸币、明清制币、贵金属货币等中国钱币的发展演变历程,其中不少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显示出中国古代钱币由实物货币到名义货币,由散乱货币到统一货币的发展轨道。展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氛围下形成的丰富多彩、精湛卓绝的钱币文化。 展厅中央的一个高约两米的展柜中,立着一株造型精美的青铜树,这就是传说中的“摇钱树”。树端立着一只展翅的凤鸟,凤鸟在汉代称为朱雀,为“四灵”之一,含有吉祥永生之意。树枝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铜钱,生动形象,有摇摇欲坠之感。 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如出土于山西保德林遮峪的商代铜仿贝,出土于河北中山国遗址的金贝、银贝,出土于河南扶沟东周时期的银布,出土于陕西的战国“半圜”,以及完整的楚金版、铜钱牌、宋代九叠篆“皇宋通宝”、辽金时期的金箔、明代中书省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洪武五十两金锭,等等;有珍贵的我国历代少数民族地区发行的货币,如六铢和二十四铢的汉佉二体钱、突骑施钱、回鹘钱、察合台金币、黑龙江出土的金代银锭“承安宝货”、西夏“元德重宝”、清代咸丰元宝宝泉局当千、宝源局当五百、南北朝梁太清丰乐、陈太货六铢等等等。但最著名的当属汉代马蹄金、金代承安宝货一两半以及宋代九叠篆皇宋通宝小平,此三品均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西汉时期,人们往往将黄金做成圆形的金饼形状,俗称为“麟趾金”。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二层《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就展出有一枚这样的“麟趾金”,金光灿灿,引人注目。为什么古人要把黄金做成麟趾形状呢?这得从麒麟说起。麒麟(雄兽为麒,雌兽为麟)简称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间有“瑞兽”之称,同时还在“麟、龙、凤、龟”中居于“四灵之首”,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因为麒麟稀有珍贵,又能示吉祥、兆祥瑞,帝王们就用金玉做成麒麟形状,用以馈赠亲属,奖赏部下。于是,人们佩戴玉麒麟,就有了显示身份和荣耀的意思。汉代铸造麟趾金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不是铸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在使用中可以任意切割,故麟趾金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钱币博物馆展出的这枚含金量95的麟趾金,正面为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圆足兽蹄,铸造精良、造型优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保存完整,在展厅柔和的灯光映衬下熠熠发光,光彩夺目。 承安宝货是金代的一种白银货币,因为当时铸量稀少,流通时间很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未被发现。因为长久未识其庐山真面目,所以不少钱币学者误以为它是圆形方孔的形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后,才澄清了原来人们对承安宝货的种种误解。金朝在章宗时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政府加紧备战,造成军费与日俱增,财政入不敷出。政府为了消除财政危机,解决交钞日益贬值、铜钱匮乏等种种矛盾,于承安二年(1197年)将“旧例银每铤五十两”改铸为便于流通的承安宝货银锭,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来第一次正式以银为货币,即以白银为法定银币。承安宝货流通不久之后,民间私铸风起、泛滥,导致商民拒用,商肆倒闭。面对如此局面,金政府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被迫停铸承安宝货。承安宝货从始铸到停铸,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且铸量少、流通地域狭窄,无实物流传。所以承安宝货非常罕见,价值极其珍贵。
|
转自:http://wshddm.blog.sohu.com/90407715.html14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