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天梵境西行,就见 到用424块黄、紫、白、蓝、红、绿 、青七色琉璃砖砌成的九龙壁了。九龙壁建于清乾隆21年(1756年)。长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两面各有九条蟠龙,腾云乘风,戏珠于汹涌的波涛之中,体态矫健,神态生动,叱咤风云,威猛无比,灵动之感。呼之欲出。虽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剥蚀,依然光彩照人。我国现存有三座九龙壁,除北海九龙壁外,其它两座分别在山西大同明代王府门前和北京故宫皇极殿门前。三座九龙壁中,只有北海的九龙壁双面雕龙。北海九龙壁不仅双面皆有九条龙,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陇垂等地方都有龙的踪迹。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壁四周的252块筒瓦,251块陇垂,82块龙砖,林林总总雕刻着大大小小635条龙。不仅龙的数量多,建造也极为精美,东端山面是江崖海水旭日东升,西端山面嵌有海风流云明月当空,远远望去,只见七彩生光,眼花缭乱,九龙戏珠,破壁欲飞。说到破壁欲飞,唐鲁孙在《前清旧王孙南北看》提到一个有趣的传说,乾隆二十一年,西藏密宗高僧给九龙壁开光。当满天祥云缭绕、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时,有人把手帕丢到第九条龙的头部,就见此龙通了灵性,龙眼、龙须都动了起来,把手帕吸着不放,仿佛要从壁上腾飞到天空。前人有诗纪其事:“九龙盘拿戏骊珠,云雾冥冥蜃气孤,恍惚电光来破壁,半空飞出所翁图”。九龙壁的龙当然不会动,但是它还真的能给人飞动的感觉。每当正午阳光掠过,光影纵横、龙腾海上,九条龙就仿佛真的动了起来。这种现象的产生,还要归功于精工制作的琉璃砖。不仅颜色鲜艳,经久不退,更由于釉面细密光洁,光的反射、衍射作用强,扑朔迷离中,仿佛看到了龙的“腾跃”。 九龙壁原是大西天经厂门前的影壁。明神宗的生母李艳妃笃信喇嘛教,在宫中建宝华阁、梵宗楼,供奉黄教佛像,又在北海建大西天经厂。为了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就在经厂门前建造了这样一座精彩壮观的九龙壁。大西天经厂原是明代皇帝印刷和翻译佛经的场所,主殿为“大圆镜智宝殿”。殿内的壁上绘有龙精海怪,还有著名佛像画家商喜绘制的20多幅佛像。左右立有文殊、普贤变相,各有三头六臂,每头三目,两臂合掌,另四臂擎莲花火轮、剑柄、戟槊、日月轮等物,裸身穿虎皮裙,它缠胸腰,怒目直视,形影怪离。殿内还有铜铸法像,傀儡胎塑像。经厂内原来还收藏有两件稀世奇珍。一件是乾隆收藏的四体《大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经版,是中国最有价值的“武英殿聚珍板”。底盘是铁梨木,活字的戳子是枣木。为200多年前世界首创的满、汉、蒙、回4种文字的木质活字版,这些字板堆满了正殿东、西、北三面43间经板库房。另一件是嘉庆年间铸造的金佛。嘉庆皇帝为给他父亲乾隆祈福,拆掉宝网云亭,改建成成五间后佛楼。除原有铜像外,又用从和珅家中抄没的黄金和珠宝,铸了一尊释迦牟尼像和十八尊罗汉,全身纯金,高1尺许,像身嵌镶珠宝翠玉。八国联军侵入后踞此,活字板被当作劈柴烧毁,画像、金佛、珠宝全被洗劫一空。 沿九龙壁南行,有座“铁影壁”,因其色呈棕褐,如同铁质,故名。其实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中性火山块砾岩石质。影壁檐长3.5米,高1.89米,壁顶雕成单檐歇山式,上面刻出瓦垅、屋脊以及勾头、滴水,壁身前后各雕出一只名为狻猊的怪兽,正面是一只雌狻猊,栖息于山林之中,前后及腹下,刻出三只小狻猊在玩耍,一副母慈子嬉、自然自得的样子;背面刻着一只雄狻猊,徜徉山石树木间;壁身下部雕出一排展翅飞腾的天马,相互连接成一组花边装饰图案,雕刻手法粗犷生动。相传它是元代大都城健德门(大都北墙西侧的城门,在今德胜门外土城上)内一座古刹前的照壁,至今已存在500多年了。明初修筑北京城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缩减13公里,因此铁影壁被遗弃郊外,以后被人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前,庵前街道因此改称铁影壁胡同。1947年,一个帝国主义分子曾出重金收买铁影壁,企图把它运到国外,经爱国人士阻止,未能得呈。1947年冬,它被移到北海公园。这座铁影壁与地安门的金门墩、东安门外的银闸、新街口北大街铜井胡同的铜井、太液池北岸的锡殿、统称为北京的金银铜铁锡五大古迹,现在仅存这座铁影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