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侧记 不少人都知道,在意大利,有一座城市叫威尼斯,被称为“水城”。在我国云南西部,也有一座“水城”,叫丽江,海拔在2400米以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客们称她为“东方的威尼斯”。 人们总是用怀疑的心态来对待这一赞誉。但百闻不如一见,金秋时节,我们访了这座带着几分神秘面纱的丽江古城。 威尼期地处亚得里亚海西岸,新月形湖中央,由188个小岛组成,水那当然是这个城市的优势。但地处云贵高原的丽江,水从何来?古城水的源头——黑龙潭。 黑龙潭坐落在古城的象山脚下,当你穿过一对雄狮镇守的园门,迎面而来是一潭碧水,清流如镜。再踏石块沿着水边往前走,在古老的栗树下,泉水从树根旁,岩缝中喷涌而出,滴水成河,通过长年积累,黑龙潭内碧波荡漾,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原之海。 黑龙潭水依方位和流向分东河、中河和西河三条水系进入古城。这里,站立桥边,倒映水中,凭栏俯视古城,你才发现,这城与水的关系是多么奇妙啊!从整座古城的格局来看,在选这座城址之时,可以肯定是首先看中了这儿的山环水抱,然后,先修河,后建城,顺水筑房,临河建街,这样就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一川相联,水系三河进城,支流绕巷,“家家流水,户户垂柳”。街道随着渠的曲直而蜿蜒,房屋顺地势的高低而组合,造就了整个古城丰富多变的街景空间,极富自然情趣。据有关资料介绍,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它沿着东大街入城。西河是人工河,元代纳西族首领阿良胡率族入主古城西区,在玉龙桥处开挖一条西河,把中河水分流,再次引入古城。 东河也是一条人工河。清代丽江改归流,流官管理古城东区,在玉龙桥处开挖东河,把中河再次分流东引入城。 弄清了古城水源,我们顺三水的流向,进入古城,看到大街小巷,充满生命力的水系,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下了大石桥后,顺流沿河左岸走,你会发现七一街的走势,几乎与中河流向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建筑沿河,临街为铺, 临河为楼,前铺后楼,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征。沿西河流向走,在新院巷和兴文巷一带, 因为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水渠东家进,西家出,穿墙过屋,在兴文巷“游沙沙”一带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古城景观。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筑自然天居,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难怪丽江古城人称水渠是古城的血脉,水是古城的灵魂。水为这古色古香的山城增了不少色彩。 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街石是五花石,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露天集市。有人考证。四方街已有700多年的历史。700年间,四方街风情万种。 清晨时分,最好是7:30左右到达四方街,早起的族人开始卖早点,这时的四方街,昏昏蒙蒙,是正在伸懒腰的丽江。 正午时分,卖铜器的、卖雕刻工艺的、卖玉器银器的,卖牦牛肉的,组成市面繁荣的样子,这是精力旺盛的丽江。 天刚黑未黑的时候,桥头花园边晒太阳的老人换成嬉戏的孩童,两侧的酒吧又透出夜色的油光。这是化了妆的丽江。 凌晨二时左右,四方街人去街空,伴着酒吧灯光的是光洁均匀的五花石,小河旁餐馆分泌出来的油腻正被流水冲走,科贡坊的小巷深不可测,万古楼也不闻声息,只有流水之声高低起伏。这是素面朝天的丽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四方街不远的地方,有条洋人街,据当地老百姓介绍,主要在这里做生意的洋人多,老百姓就 叫它洋人街,其实它的真名叫振华路。每逢夜幕降临,街中水哗哗的流,街边的小茶桌摆满多种小吃,一边品尝小吃,一边聆听水流声,这比起在威尼斯乘船夜游,又是另一番情调。 丽江古城,不但有玉龙山的雪水顺流而下,跟西方威尼斯水城比美,且还有古城独具特色的井泉,这是你观赏古城民俗的好地方。 古城之井,形是井状,其实是地下喷涌而出的泉水,井浅水旺,便于生活取用。传统的古城井泉,一般都是三眼井,即依水势流向,分别由高向低串联起三个有圆形护栏的水谭,第一潭为泉水源头,无杂质,无污染,为饮水专用;第二潭紧接泉水源下流之水,水质干净,为洗菜专用;第三潭承前潭之水,专用于洗衣物。三潭串联,各有其用,古风民俗,相约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