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恭王府花园之行 |
[游记]恭王府花园之行 |
2008-06-10 sina.com.cn |
【恭王府花园之行】 听导游说恭王府曾是清代大贪官和坤的宅邸。就为了这个,这次北京之行也定不能错过了它,很想看看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住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这是五月的天气,阳光灿烂,我们下车后一行人热热闹闹地朝恭王府走去。途间要经过几个胡同,此时看到的并没有想象中北京四合院的那种庄重古朴的感觉。只是偶尔发现几家小院大门的木头变成了黑色的快要腐朽的样子,大概是上了年纪了吧。而且门都很小,估计都是普通的北京人家。我戏言到:这分明像是普通农村的小巷嘛。怀着这样一种疑惑的心情,终于来到了恭王府花园正门外。 这是一座汉白玉石的拱门,具有西洋建筑风格,也被称为“西洋门”,是恭王府三绝之一。据考为清末恭亲王时所建,当时北京只有三座,这是北京剩下的唯一的一座。说到这里还得先介绍一下恭王府的大致情况。恭王府实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曾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坤的宅第,当时和坤没有声张,因此一直没有命名。在嘉庆四年和坤获罪后赐给庆郡王永磷,命名为庆王府。在咸丰元年被慈禧赐于恭亲王奕忻,就是俗称的“鬼子六”。当时奕忻重建花园,融江南园林艺术和北方建筑为一体,建成后题为“萃锦园”,被视为京城王府园林之冠。而我们今天所游览的只是后花园,坐北朝南,府邸听说将于2008年之前开放。 还没有进入花园,却看到在这个花园拱门外前方,有一座二层的楼房,导游说此楼名为寿椿楼,是当年和坤的银府。这座楼从外形上看明显与其它一般楼不一样,有几分城楼的样子,一楼没有窗户,只在很高的二楼处开了各种各样的小窗。窗户的形状各异,有长形、方形、月牙形等,竟没有一个相同。从这个窗户就可以小窥和坤的聪明才智,他的财宝很多,为了能够明显的区别出不同房间放着不同类型的财物,看这个窗户就可以一目然了。 我回过头来,用手轻轻触摸着这黑里透白的拱门。门额石上刻着“静含太古”、“秀挹恒春”,这八个字是不是花园主人所追求的境界呢?我们向里走去,路两旁是土坡,上面绿草覆盖,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一股清新秀丽之风迎面扑来,心里顿感畅快。走过起着障景作用的土坡,各种曲廊亭榭、花石古木便陆续映入眼帘。首先看到是在正门起着屏风作用的“独乐峰”,所谓“独乐峰”不过是一块天然的赏石,形状却很独特。从一个方向侧看很看一个抱着孩子的女子,导游戏说当年和坤有26位老婆,却只有一个儿子丰绅殷德,因此这座石有讫子之意。再往前正面便来到蝠池,蝠池形似蝙蝠得名,四周种着数棵榆树,榆树钱落入福池中,谐音为“钱”入池中,因此又叫“聚宝盆”。正所谓祈福求财,这时心下不由得感叹花园主人的奇思妙想来。 随后我们在导游的指引下去参观恭王府花园的另一绝:大戏楼。大戏楼处于花园东路景区。整个花园分为三路,东路、中路、西北路,中路过了蝠池正北是“海渡鹤桥”,过了桥为“安善堂”,再往前便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在中路的最后建筑是“倚松屏”和“蝠厅”。我们游玩的路线走东路到中路再从南路回到花园门口。虽然大体格局是三条轴线,可每到一个地方都让人感到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在去大戏楼的路上,经过了“吟香醉月”、“流杯亭”、“樵香径”等好多雅致景观,让人叹为观止。到了大戏楼,我们鱼贯而入坐在大厅里等待演出。我抬头望着高大的楼顶,真是雕梁画栋,彩绘有几分西洋风格,清新而细致。大厅面积近700平方米,在大厅有几个大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听说此楼虽为砖木结构却没有用一根钉子,前面便是戏台。略略演出两出戏,虽然没有任何扩音设备,声音却很洪亮。刚才导游在外面已经解释过了,说在戏台底下放置了若干口大缸,这个巧妙的构造使得声音自然地达到一种增音效果,不论观众身处戏楼何处,都能清晰地听到戏台上演员响亮的演唱。 还正意犹未尽,体会着当年和坤在这样的私人大戏楼里听戏唱曲是何等惬意,在同行的催促下却不得不离开。下一个游览的重点则是恭王府第三绝:福字碑。说起福字碑又会牵出多少历史典故和文人逸事。康熙皇帝为国操劳一生,虽然书法很有造诣留存在世的却不多。当今知道的只剩三个字,一个在故宫交泰殿中“无为”二字匾,一个便是藏在和坤府中的“福”字。当年康熙为母祝寿,亲笔书写一“福”字。物以稀为贵,更何况这个福字正上方有康熙的玉玺大印——康熙御笔之宝,因此便成了旷世珍宝。大家正说着,不多时便来到了“滴翠岩”。这是一座糯米浆筑成的假山,山前有个小池,池后有个三面相通的山洞称“秘云洞”,镇园之宝“福”字碑便藏于此山洞中。我们手摸着冰凉凉的石壁慢慢进入,里面黑暗潮湿,脚下是鹅卵石铺地,处处有青苔。几步便走到福字碑前,只见福字苍劲有力,而碑面却成了黑色,另人惋惜。听导游说此福字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堪称“天下第一福”。碑体为汉白玉石,碑身长为7.9米,被和坤整个的封在了山下,取意为“洞天福地”。当年嘉庆皇帝抄了的坤的家,一切家财都被抄走,唯有这座“福”字碑却永久地留在了和坤府。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091c3010007h5.html4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