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眄林木清幽,会心不远;对禽鱼翔泳,乐意相关”,门前的一副对联写出了人与自然相亲、悠然自得的独特情趣。 濠濮间位于北海公园内东岸小土山北端,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于此初建凝和殿。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成北海的园中之园。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 濠濮间的水池上,有一座九曲雕栏石桥。桥的北端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两面各有联额。南面的联额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北面的联额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横额是“汀兰岸藏吐芳馨”。牌楼后面是一潭碧水,水上有一曲折小石桥通往濠濮间。濠濮间坐南朝北,东西长十二米,南北宽六点四米,面积七十七平方米,厅房四周有十六根柱子,内有八根柱子。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半山晨气林炯冱”,下联“一枕松声涧水鸣”,横批“壶中云石”。濠濮间南面,有曲廊向上,伸延山顶,廊东有“崇椒室”,山顶上有“云岫”。走过水榭、曲桥,进入迂回峡谷,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的画境随处可见。 濠、濮本为两条水名。相传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论辩鱼之知乐;又有传说庄子垂钓于濮水而却楚王之聘,故濠、濮泛指高士寄居之所。之所以把这个园中之园取名为“濠濮间”,大概是因为《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梁朝简文帝入华林园“濠濮间想”的故事:“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皇帝自然不会萌发归隐林下的念头,但“濠濮间”三字却成了描摹乾隆怡然自得的点睛之笔。 濠濮间之北,有一座三层院落的殿堂,四面回廊环绕,总称春雨林塘院,隐藏在土石山林之中。原先是清代皇帝检阅赛箭之处,门外的土山便是当年的箭靶场。院内正中是用条石垒砌的方池,来自园东浴蚕河的水,穿过东面镜香室流入池中。塘北正殿坐北朝南,名画舫斋,又称水殿,东为“镜香室”,西为“观妙室”,前有轩后有厦,分外的幽静。乾隆不仅为“画舫斋”题写了匾额,画舫斋南的楹联也写出了他的旨趣:“烟景入疏帘,图画带润;波光萦曲岸,水木余清”。画舫斋的外形如同一只大船,西北面的“小玲珑”更如一叶扁舟,飘浮水上,“雕栊绮槛莹波光,四面朱廊绕碧塘。若过中州风景地,休将遗迹访欧阳。”东北面有“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顾名思义,实在是幽静雅致、修身养心的好地方。“古柯庭”前有一棵历经千年沧桑的古老槐树,俗称“唐槐”,“古柯庭”的名字即因这棵古槐而得。“古柯庭” 面积不大(20×23米),但安排得体,院落精巧,空间结构曲折多变,曲折回廊钩连环通,重点突出而不显呆板,再现了江南园林因小见大、寓情含意的情调和风采。乾隆皇帝对此情有独钟,光绪皇帝更和“古柯庭”有着多年的交往:少年时在院中读书,“戊戍变法”失败后又被被安置在此,郁郁情怀化作长吁短叹,除了冷月秋风,恐怕也只有饱经沧桑的唐槐与他相伴。 画舫斋之此,有一座碧瓦红墙大院,便是“蚕坛”。“蚕坛”,又称“先蚕坛”,与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和社稷坛合称北京九坛。蚕坛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坛成方形,周垣160余丈,四面台阶。东西北三面植满护坛桑林,坛东有观桑台,高4尺;北面有亲蚕殿等建筑,瓦呈绿色,意通蚕桑。前为桑园台,中为具服殿、蚕馆,后为织室。是清代后妃们祭蚕神的地方。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祭祀便是祈求上天保佑的传统典礼。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巳日,都要在蚕坛举行先蚕之礼。典礼往往由皇帝主持,皇后至先蚕坛向蚕神行跪拜礼。次日亲蚕,妃嫔、公主各就采桑位。皇后入具服殿更衣,持钩提筐登采桑台,在蚕妇协助下自东向西采桑三条。然后将筐转授蚕妇洒于箔中,算是饲蚕。内监则扬彩旗,鸣金鼓,歌采桑词,场面煞是庄重热闹。最后还要择吉日行茧礼,皇后再至先蚕坛的织室缫丝三联单盆,“三宫春晓觇鸠雨;十亩新荫映鞠衣”的大礼才告完成。和封建帝王的“躬耕”相似,后妃的亲蚕不过是临场作秀,市面做得极大,兴师动众,却不过是年年相似的一桩游戏。 该地区的相关文章:拉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