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皇家第一寺院潭柘寺

[游记]皇家第一寺院潭柘寺

2007-07-16    uj88.cn

皇家第一寺院------潭柘寺

朋友不知你是否听说过,在北京西郊外有一处皇家寺院---潭柘寺吗?今年暑季我约上了几个好友幕名而去。从杭州出发我们先来到了北京,然后再驾车从北京市区出发,车一会就跑上了高速公路,再穿行在盘山公路之中,我们从车窗望去,山区青松翠柏植被繁茂,远处山山相连,潭柘寺就坐落在这风景秀丽的山林之中。大约经过了一个多钟头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距离北京市区40公里外的潭柘寺。

潭柘寺是一座建于永嘉年间(公元307年)的汉传佛教寺院,寺内占地2.5公顷,因为在寺院后山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所以因此而得名。自从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潭柘寺是所建的最早的第一座寺院。这座寺院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他比杭州的灵隐寺还要早200多年呢。潭柘寺规模宏大,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从外观看上去十分壮观,据说北京故宫有9999间半房间,而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却有999间半房间,潭柘寺可谓是故宫的一个缩影。相传明代初期修建紫禁城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的。历经沧桑的潭柘寺现在有943间房屋,其中古颠堂还保存着638间,所以至今民间中流传着一句民谚:“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我们在导游姑娘小左的带领下,对潭柘寺进行了全面的参观,小左指点着我们环视着潭柘寺那一间间明清古建筑群。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说潭柘寺是一处皇家寺院呢?原来据说,明代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和后妃大多信佛,加上当时官臣机构庞大,权高势大,他们为了年老后有个安身之处,而不惜积蓄到处捐资修庙。历代的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纷纷到此进香拜佛,游山观景。明代时潭柘寺不仅是北京地区的一座宏刹巨寺,而且还是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许多外国佛教界人士也都幕名而来这里传教。在这上千中多少历代皇朝都多次拨款出资,对潭柘寺进行一次有一次地修建和扩建。清朝时期潭柘寺最为辉煌,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曾多次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在皇帝的影响下,亲王们和妃子们也不断来寺里进香并赏赐大量的财物,由此潭柘寺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所以潭柘寺才有了今天这个上规模的这座皇家寺院。

由于是暑天,我们一行选择了下午进山,想必这样可以避开中午的烈日。也许是高温酷暑,也许是下午,寺庙里游客显得特别稀少。只见在庙宇上空不停地盘旋着各种各样的飞鸟,鸟的各种叫声和寺庙中敲击的木鱼声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交响你怎么不来健全你的"空间"呢???很好玩的,你怎么不来健全你的"空间"呢???很好玩的, 乐曲,这种乐章也打破着古庙深深的那种幽静的自然环境。

古刹潭柘寺历经了十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有的终老于此,因而在寺院的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形式各异的塔墓。这就是哪里有寺院,哪里就有塔墓的道理。在潭柘寺现今完整地保存着有75座塔墓,这是现今北京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塔林。潭柘寺上起金代,下止民国,时间跨越800多年,这些塔墓有木制的,有石制的,有藏式的也有汉式的。在众多的塔墓中其外表形式不一,而内部结构则大同小异。潭柘寺规模宏大,寺里的僧人多时有四,五千人,而最少时也有四,五百人,僧人内部管理严密,级别层次分的很清楚,不同地位的僧人死后,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主持死后可以从正门抬出,大和尚死后要从侧门抬出,下层和尚死后就必须从后门抬出了。大和尚是一人一墓,而塔墓也要根据主任生前的地位高低,在塔的层数,塔的大小,塔的材料等等多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分,而下层和尚死后则只能合葬在万人塔中了。潭柘寺众多的塔墓为我国研究历代塔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走出塔林我们一眼望去,潭柘寺遍山翠绿,树木满园。整个寺庙被青山绿水所包围着。其中寺庙中品种繁多的古树古松也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导游小左手拿着小旗向我们依次做着介绍各个古树的情况。说起婆罗树大家一定都知道,它是佛门的圣树,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寺院周围以很少看到这种树了,目前只有在北京香山的卧佛寺和大觉寺才有少见的几棵,而潭柘寺现今却保存着20多株古老的,可说古刹潭柘寺的婆罗树是数量最多树龄最大的了,其中有一棵已有上千岁的树龄了,每逢初夏,白花满枝,十分好看。此时,善男信女从各地赶来祭奠神树,祈求圣树保佑平安。说到这里,我们到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潭柘寺的柘树,在我们的印象里柘树是一株向松柏一样高大的树木,但当小左带我们走进柘树时,才让我们看到原来是小小树岭的小柘树,小左说:原来潭柘寺的柘树成林,但由于历史沧桑毁于一旦。柘树是潭柘寺赖以生存的宝贵树种,柘树木质坚硬,可以制作家具,古人爱用来制作弓背,柘树生在南方,在北方很少见到,因此潭柘寺的柘树成为了稀有树种。现在潭柘寺的小柘树是经过人工培植后,再移栽到这里的。我们多么希望潭柘寺的幼小柘树能快点长大成材,为潭柘寺再竖起一个新的风景点呀。

在潭柘寺还有一处所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参观,那就是寺里大伙房的大铜锅。由于大伙房要担负寺里僧人的一日三餐,所以伙房里依次排放着三口特大的铜锅,那么,这三口大锅到底有多大呢?你一定不会想到吧。告诉你,光说那大铜锅的灶坑吧就有一丈多深,烧火时僧人要通过台阶上下灶台。有趣的是,在锅台上面还有一个水槽,将后山上的泉水引入到伙房里的大铜锅里,在水槽里还有个闸板,不用水时可用闸板挡住水,要用水是也更为方便,也省去了挑水之苦。这三口大锅,一口是蒸馒头的,一口是熬粥的,还有一口是用来炒菜的。在着三口大锅中,要数熬粥的这口锅最大,光是它的直径就有12尺,锅深器尺,僧人们刷锅时要用梯子下到锅里去刷,这口大锅熬一锅粥要用一石二斗米,由八,九个僧人轮流烧火,要用数十担干柴,煮上十几个小时,这样才能供寺里的僧人吃一顿。在潭柘寺附近流传着一句话:“潭柘寺的锅,加水不加米。”形容了这口大锅之大,即使来上多个客人,寺里也不必再另烧,只要往粥里加点水就可以了,这样那锅粥一点也不会显得很稀,反而会更好吃。每年当青黄不接的时候,潭柘寺就用这些大锅煮粥,向贫苦大众舍粥。潭柘寺好听的故事还真多,接着导游小左又为我们讲上了一个,在民间上还流传着的一句话:“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她说这是因为在这口熬粥的大锅的灶眼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匾,上面刻着“潭柘寺”三个字。据说,经过天天火烧的石匾,可以预防寺里遭到火烧,同时这也是时刻提醒烧火的僧人,小心用火。与此同时在北京城的地安们桥下,也有一块刻有“北京城”三个字的汉白玉小石碑,据说这个小碑可以使北京城免遭水灾,如果“北京城”三个字完全被水淹没了,就证明北京的水位已经到了警戒线,其实这块小石碑不过是北京城的水位标志而已。

由于我们晚上还安排了其他的活动内容,所以只能在小导游的指引下环视潭柘寺,若有更多的时间座在小石桌前,听着那绵绵的佛教音乐,再细细地品上一杯滚烫的青茶,慢慢雕琢着潭柘寺那点点滴滴的好听故事,品位着潭柘寺的历史,那真可谓是一种人间的美好享受。今天的潭柘寺不仅古迹众多,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而且周边的风景更是优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许多高层领导人也曾先后多次前来潭柘寺视察,并指示有关部门,修建一条北京城通往潭柘寺一级公路。为此,一条通往潭柘寺的公路与1957年竣工,这就是北京地区修建的第一条旅游公路。这条公路的畅通在为潭柘寺带来便捷的交通的同时,也促进了山区的经济发展。如今的潭柘寺已成为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景区了。

转自:http://www.uj88.cn/html/huabei/beijing/200701261107.html52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