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心灵的净化——记潭柘寺之行 |
[游记]心灵的净化——记潭柘寺之行 |
2007-08-05 sina.com.cn |
人们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直以来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对潭柘寺的想象,我出发了。路途是遥远的,艰辛的,也为潭柘寺又增添了几分神秘。 中午,我们达到了潭柘寺。走进它,才对这座古寺有了几分了解。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算算迄今也有1700年的历史了,它的建造首先是和佛教传入中国密不可分的,是北京地区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和皇家来往密切,政治势力可想而知了,因此具有“京都皇家第一寺院”的美誉啊。 漫步于潭柘寺中,你可以听到悠扬的唱经的音乐,可以看到袅袅渺渺的香火,那一刻心就真的静了下来。在一个寺院中,最多的恐怕就是庙了,各位神仙的都可以看到,对于我这样一个佛教的门外汉,知之甚少,很难评说,就不想浪费笔墨了。事实上,在寺中,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欢的一些东西。 (一)树 在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树成为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志,人们也常常用树的多少来衡量文化的多少和历史的长短。在潭柘寺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地方,是不能够仅仅用多少来衡量的,当你面对一棵千年的柏树的时候,即使只有一棵,也足以震憾你的心灵,那棵千年柏让我驻足,让我久久不肯离去,无法想象它是怎么走过了千年的历史,我所能做的只有触摸它那布满沧桑却坚硬无比的树干,那种感受是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就像奥兰多在那棵象征着生命和文学的大橡树下永远都可以获得一份宁静一样,树即使从不说话,它对于人的心灵的抚慰却胜过任何语言。 寺中还有两株高达30米的银杏树,据说植于贞观年间,乾隆皇帝来到潭柘寺,看到这两株树,就封它们为“帝王树”和“配王树”,象征着皇上和皇后。后来,因为授粉的问题,两株树都变为了雌性,这着实让人感到惋惜啊。 我最喜欢的还是玉兰树了,人称“二乔玉兰”,可以用大乔和小乔来命名,它的魅力可见一斑。这种玉兰和普通的玉兰的区别在于颜色,它的颜色有两种,里面是白色的,外面是红色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惜啊,是我来的太早了,玉兰花含苞未放呢,这怎么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呢。 (二)传说 在人们无法清晰地说明一件事情,又没法不说的时候,往往就冠以“传说”两字。潭柘寺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太多的过去是史书所没有记载的,取而代之的就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无论真实与否,都是人们对于这座古寺最美好的想象。 关于潭柘寺的修建有“老龙让宅”的传说,据说华严大师感化了青龙潭中的老龙,老龙同意让出了龙潭,潭柘寺才得以修建,后来老龙的二子还一直保护着潭柘寺。这样的一个传说为潭柘寺的建造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寺的西门有一个专门供奉石鱼的殿,传说中生病的人哪个部位生了病,只要去摸石鱼相应的部位,病痛就会消失了。我看到游客们都是将石鱼好好地摸一个遍,祈求哪里也不生病。捐了功德之后,我也能够亲身去摸摸石鱼,祈求我的亲人和朋友健康。 还有一个关于虎神的传说特别感人,潭柘寺有一个虎山,住着一个老虎,每当方丈讲经的时候,它都下山来听,久而久之,和尚们也不怕它了,但是来此的香客还是害怕它,方丈就对老虎说你不能每天都来,你七天来一次吧。过了七天,老虎没有来,方丈派人去看,发现老虎已经死在洞里了,原来老虎以为方丈让它七天不要下来呢,果真七天没有下山,老虎因此也饿死了。寺院里为老虎举行了与和尚一样的葬礼,从此老虎被供奉为虎神。 今天的寺庙中,已经看不到僧人了,也没有听到钟声,关于潭柘寺,即使走近了它,它的过去还是需要我们去想象。明代以后每位皇帝都很关注潭柘寺的兴衰,潭柘寺的兴衰成了国家兴衰的标志,那么“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就很容易去理解了,我想象着它曾经繁荣的景象,国家不知为它投入了多少,皇帝也是这里的常客,在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流杯亭里,乾隆就曾经和文物大臣饮酒作诗。可惜,这一切都已经逝去了,无论时代怎样更替,寺庙是不变的,古树是不变的,玉兰花还是开了又谢。 我的师父常常说出去游玩时风景是留在心中的,而不是相片中。在潭柘寺中,只留下很少的相片,而且大部分都是资料,这是一个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地方,任何的拍照似乎都有几分亵渎的味道。 下午三点,离开了潭柘寺,坐在车上,我在想什么时候还能再来潭柘寺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4511d2010008103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