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珍珠湖 |
[游记]珍珠湖 |
2008-05-22 sina.com.cn |
珍珠湖-爨底下FB惊魂记 之 兴林大火 2005-09-06 09:19:14 大中小 爨 -- 兴 林 大 北京郊区很难再找到这么一个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得如此恰到好处的地方:群山环抱的村落,袅袅飘升的炊烟,俨然让人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土田园情怀;古老的门窗,斑驳的石墙,足以让你触摸到明清京西古道上的每一份繁华与沧桑。在爨底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可以任思绪随意流淌,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你会发觉这样的休闲时光也是一份难得的幸福。 [渊源] 依山傍水的109国道前身是明清时期赫赫有名的京西古道,是京城连接边关的重要军事通道,爨底下村就是当年古道上的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场所,是昔日商旅休息和货物转运的地方,因此造就了这个村落完整的民居客栈格局和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在爨底下村口,有一块一人多高的黄色花岗岩,一个巨大的“爨”字书写其上。“爨”本是灶的意思,按巨石背后的说明,“爨底下村”是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此名。可当地村民们对此则另有一说。他们解释此村的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韩”姓移民的后代,因韩与寒同音(寒者,乃贫穷之态),韩姓祖先为使本族能发迹、富足,看村后的大崖头似一大灶,便给这个村子起名叫“爨底下”。为使这个难写难认的“爨”字让别人认识和理解,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取其“大火烧二木,韩(寒)姓也兴旺”之意。看来村民的解释更能朴实地反映出这个村子的文化。 [景观] 爨底下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有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70余套、5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从横贯村南的古道上仰望全村,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颇为气派。村里建筑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也有明代风格,与北京的四合院并不相同。这里的大门都设在院子的东南角,各家的正房东山墙均有泰山柱支撑,取东边为长为大之意。爨底下的屋子盖得精致,那砖砌的垂花门门楼,循规蹈矩,和北京城里有钱人家的宅门一样讲究。下有门墩,上有门簪,旁边有供门神的神龛,墙上是“福寿禄”的壁画,脚下铺着青紫两色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再看依山而建的四合院,虽然受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但该按规矩走的绝不苟简,走进门楼,必是雕砖镶嵌的影壁。墙壁上有很多花样,从清朝时期望子成龙、阖家欢乐、喜鹊登枝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壁画到红色年代的领袖语录都很齐全,详细记录了村落历史的整个进程。 院里虽然空间狭小,但每家的院落仍然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讲究的院子大都分为前后两座,左侧有小通道相连。前院正房住长子,左右两侧房住庶子。后院正房住老太爷,侧房为小姐闺房。不同的房间主人,连窗棂的图案都各不相同。整个院落主次分明,长幼有序。这一点,很体现爨底下的文化,即使僻居深山,也决不失了体面,乱了规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c3e36010007ra.html3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