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诗梦日记 ]游百花山和爨底下村(.

[游记]]诗梦日记 ]游百花山和爨底下村(.

2008-03-01    netsh.com

(21)夜景

晚饭后,天色已全黑。我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店,来到街上闲逛,这时才发现,这个小山村的夜景其实挺美的。沿街的农家店,很多都挂上了红灯笼,因为路灯很暗,灯笼就显得格外红火。还有就是沿街的院墙大多粉刷成白色,而这种白色是用石灰刷成的,灯笼的光打在墙上再反射回来,呈现一种柔和的色调,不象我们在城里或工厂看到的,到处贴瓷砖,包玻璃幕墙,反射出来的都是光污染。由于这里是山村,沿街房屋的上面,还有两三层人家,于是就出现了一层一层的灯光,虽然没有山城重庆那样宏伟,但也透着那么一股子清秀,那么招人怜爱,这么说吧,如果重庆的夜景象雍容华贵的贾元春,周庄的夜景是大家闺秀薛宝钗,这爨底下村的夜景怎么也算得上小家碧玉勇晴雯了。

(22)海聊

看完夜景回到店里,见店家已将狼藉的杯盘收拾干净,庭院也打扫停当,遂邀店主来客房一叙。店主也还健谈,从爨底下村的形成、中兴到没落,又到今天的再一次繁荣,娓娓道来,答疑解惑,很是投缘。由于所叙与小册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简介》(以下简称“小册子”)多有重复,我只挑不同之处絮叨一下。小册子说:“一年天降大雨,沟满壕平,全村男女无一幸免,只有一男一女因走访远亲幸免遇难,于是二人就结为夫妇重整家园。”店主说的是:这一男一女是姑侄,回到村里后,见所有亲人都去世了,痛不欲生,但仍强忍悲痛,互相抚慰对方受伤的心。就在这种相互的抚慰中,姑侄俩产生了感情,他们希望结合,但他们是同族,按礼数是不能结合的,痛苦中,他们决定由上天裁决他们的爱。他俩把一对磨盘搬到山顶,说:我们把磨盘滚下山,当磨盘停止滚动时,如果两盘磨是贴在一起的,那我们的结合就是天意;如果是分开的,就是我们无缘……姑侄俩含泪同时把磨盘推下山,磨盘滚呀滚,最后在山下的小河边停了下来……姑侄俩穿过刺人的荆棘和绊脚的顽石,不顾一切地跑到小河边,见两盘磨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幸福地结合了,他们重整家园,繁衍后代,形成了今天的爨底下村。

D妹回复(2005年8月26日 21:03):S兄讲得好。我一直遗憾那天没有听老乡讲爨底下村的历史,好,这一课补得好!

G兄回复(2005年8月29日 10:21):无论出于亚当夏娃还是女娲补天后的衍生,人类都是近亲。只是不知是谁为了得到亲爱的亲人,造了这千古的条例。可人类还是这点本是非颠倒。

(23)移民

小册子说:“爨底下村的居民就是山西洪洞县来的移民”,店主也这样说,还特别强调,是从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我听了这话,看了小册子,倒是有了些怀疑。记得我刚进厂的时候,偶然听坟山村的原住民讲,他们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的,当时很为自己获得第一手的“历史知识”手舞足蹈了一番;二十年以后,我到京郊的密云还是通县旅游,听那里的村民讲,他们也是从洪洞县移民来的,我就有些将信将疑了。于是,在爨底下村再听一遍这样的故事,我就不相信了。但是我又没有学过中国历史,拿不出可信的证据来说明他们一定不是从洪洞县来的,只能以常识来推测,他们不一定是从洪洞县来的,我是这样想的:在古代,交通不便,从中原来的人无论走那条路,可能都要经过洪洞县的老槐树。从中原过来的移民,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移民,从四面八方成群结伙,拉家带口,他们可能要在老槐树下休整一下,政府组织的移民,可能还要在这里凑齐了人口再同时上路,再上路以后,他们就都是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了。这就像我们爱吃的“良乡板栗”其实并不是产自良乡,而是产自房山的山区里,比如说东炼的所在得山沟里。良乡以前是进京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房山产的栗子,无论是坟山村的还是南尚乐的张坊的都要送到这里,然后再由商贩将这些栗子贩到北京或天津,于是北京人或天津人,只知道这些栗子是从良乡来的,于是就叫它“良乡板栗”。当然,良乡板栗是外人叫响的,“我们是洪洞县来的”是移民自己说出来的,好像有些不一样,但试想,如果栗子会说话,两拨栗子在天津相遇了,这拨说:“我是从张坊来的。”那拨说:“我是从坟山来的。”就显得生分了。如果说:“我是从良乡来的。”“我也是从良乡来的。”共同语言就多了,也显得亲近了。人呢,也是一样,一路上,大家都说是从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就多了一份亲近,以至于凡是经过大槐树的移民,就都认可自己是从洪洞县出来的了。

D妹回复(2005年8月26日 22:25)有意思,S兄接着絮。

(24)解手

海聊在继续,店主又说道:其实当时政府从洪洞县移民,有好多是不愿意来的,经常有人开小差。押解的官军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每一个人反剪双手绑起来,再用一条长绳子把这些人穿成一串走路。在路上如果有人要大小便,要先解开手,于是,“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店主的娓娓道来甚是有趣,我回家后查了一下辞海,该词条是这样解释的:“解手……2.即解溲。指大小便。《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暖,魏生起身去解手。’”(溲,sou ,一声,笔者注)看来,“解手”还不是从“解开罪民的双手让他去大小便”这一事件演化来的,应是从读音产生的歧义转变而来,以后又将错就错使用下去的。汉语里发生这种歧义的词很多,还可以举一个从字形上产生歧义后来被广泛使用的例子:“打尖”。下面是从网上趸来的一段小知识:

“打尖”应是“打火”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但经考证,发现“打尖”应该是“打火”。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11记:“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寻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这在小说和杂剧中也俯拾即是。《水浒传》第60回:“且说吴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说岳全传》第8回:“当下牛皋、王贵将带来的家伙,团团的寻着些水来,叫众庄丁打火做饭。”元王实甫《西厢记·楔子》:“〔仆云〕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这里的“打火”就是击石取火。取火工具有:火镰、火石、火绒。火镰是一个长约十多厘米、宽约三四厘米、厚约半厘米、形似镰刀状的生铁片,取来石英石,在铁片上猛烈划击碰撞,于是就发出火星,引着了手旁边的火绒。取火就成功了。火绒是用蒲棒絮糅合炭、硝、硫磺做成的,平常将绒装在包里面。火镰如果做得巧,铁片上部会做一个能装火绒的皮包。还可以挂在腰间,随时取来使用。将“打火”代替“做饭”是口语中一种普通的借代方式。如用“下地”代替“到地里做活”,用“垒砖”代指“盖房子”。(《今晚报》1.11 刘玉凯/文)

店主对“解手”的解释虽无可考,但能博诸兄一笑,也是店主对我们的款待了。

D妹回复(2005年8月27日 21:06):存在有理,“解开手……”也有理。S兄接着叙,咋觉着象蚕吐丝一样,无穷尽啊,好着呢!

S回复(2005年8月27日 22:33):“象蚕吐丝”,吐的是絮叨丝?再絮着?

L兄回复(2005年8月27日 23:06):S兄小文是越看越爱看,引经据典展开来,当然再絮着。

(25)柴鸡蛋

海聊中,L妹问店主:“刚才我们吃得是柴鸡蛋吗?我怎么没听见你们家柴鸡叫呀?”店主沉默了一会儿说:“肯定不是(柴鸡蛋)呗,可我要是实话实说,你们就不在我这儿吃了。我们开店,不就是为了让你们在这儿吃顿饭,住一宿,我们挣点钱么。您要是不在我这儿吃,到别人家,人家可都说是柴鸡蛋,我只能眼睁睁地看别人把生意抢走,那么,只能这么说了。”店主憨厚得可爱,我们当然也不会计较刚才被骗一把的趣事。不过,话说回来,这里的农家菜着实较贵,一份小鸡炖蘑菇,要价50元,与低廉的客房费(15元/晚)不大协调,当然,我们也没有点小鸡炖蘑菇这道菜。

本日志转自乐趣园论坛-> [原创]游百花山和爨底下村(21-25)

转自:http://hk.netsh.com/eden/blog/ctl_eden_blog.php?ctlObj=blog_log&iLogID=9489950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