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纽约媒体之行(补记:3月15 |
[游记]纽约媒体之行(补记:3月15 |
2008-04-10 live.com |
纽约媒体之行(补记:3月15-19日) 佛罗里达的两个不眠之夜,让我早已筋疲力尽,再加上各种特殊原因,纽约之行远远超乎想象。前几天没好好休息,而且行程计划也没怎么准备,所以在纽约一直感觉很累,很困,还有些迷茫。 出发前一天,我们在网上订了一个坐落在布鲁克林的青年旅社Glenwood Hostel,到了才发现情况很糟糕。一进门,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扑来,进去后发现这里住了很多黑人,都是牛高马大的,很少有女性。房间很小,非常简陋,床单什么也不太清洁。在后来的南部之旅,同伴格外注意安全,相比之下,我们在纽约胆子真是忒大了。 换宾馆是来不及了。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快10点了,而11点要到《华尔街日报》。说是参观,其实就是请在哪儿工作的两个UNC毕业生给大家讲述了自己求职的全过程。随后,参观路透社。路透社的美国总部坐落在时代广场,由于我们到的比较早,在时代广场上参观了一圈。当时许多人正在举行反伊拉克战争示威游行。 在路透社,经济是重头,有120多人,细分为产业、能源、商品、证券等。我们详细了解了能源部门的运作。每天实时关注世界各地金属交易市场的行情,平均1分钟出稿一篇,最后再根据当天的热点,写综述。综述出稿也很快,因为是基于之前短稿,合并修改,突出重点。除了经济之外,从事综合新闻的只有3、4个人。 随后,参观了BusinessWeek。这家报纸新推出了几个新报纸,针对小企业的Small Business。还有年度回顾。 16日,天气非常糟糕。下冰雹,巨冷无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顶着冰雹前行,我还真的有点想念家的温暖,所幸的是还好带了把伞。第一项日程是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是行程中最令人exciting的一部分了。安检很严格,我们在第一道安检处冒着冰雹等了10多分钟,同行的UNC老师和学生都没带伞,同行的UNC老师和学生都没带伞,有两个学生还穿着高跟鞋,没穿袜子,又一个还穿着裙子。 在证交所,由于一般情况下,他们只给30-40人的大团队做演讲,我们一行只有7人,负责人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这里的情况。但他在最后特意强调了,中国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市场,目前已经有很多中国公司在此上市,国有股改革之后,相信中国市场这块蛋糕会更诱人。 接下来参观的Market News,是新华社下属Xinhua Finance的一家公司。2004年被Xinhua Finance收购,但运营方式和管理层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就是公司更加注重中国市场,目前正在扩招中国籍雇员,意欲建立一个广播部门,就象MSNBC。 Bloomberg的参观是此次行程重头戏,对此我充满期待。一进大楼就感觉到一股不凡的气息,很是豪华、壮观。参观讲解人说,这里聚集都是富人或者为富人服务的客户,每天都有上百个这样的人来这里开会、参观或培训。奢华的装修提高了Bloomberg的档次,从而也就提高了来访者的身份。 大楼内到处都养着观赏鱼,整个鱼池镶嵌在柱子里,呈祥和的蓝色。在电梯旁边,有一个引人瞩目的雕塑 —— 一朵蓝色的云彩。大楼分两部分,一侧为28层,一侧为34层。我们参观了亚洲工作区,每一层都是一个Open的大办公室,可以坐上千人,即便是老总,也是跟大家坐在一起,没有独立办公室。每个人有4台电脑,有的人还另加4台小电视,不明白他们如何才能照顾过来。大办公室周围分布着按地名命名的会议室,用于日常会议及与相关市场的沟通联络。 地下4层是培训基地,记者1个星期,编辑2-3个星期,企业客户1-2个月。课程分为学习如何使用Bloomberg Terminal和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他常识。
|
转自:http://aleedodo.spaces.live.com/blog/cns!f2ef6899ae7587b3!556.entry2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