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纽约印象 |
[游记]纽约印象 |
2008-06-27 sina.com.cn |
受加州的影响,美国给我的印象是地广人稀、安静。初到纽约,才发现,曼哈顿岛上的大楼密集得让人窒息。人走在街道中,仿佛走在峡谷当中。 曼哈顿夕照 刚开始觉得纽约也这样乱:人头攒动;古老的地铁高峰时挤满人,还有些脏;地铁里各种人弄着各种乐器;街头有黑兄弟摆摊卖衣服、小商品;有人卖烧烤。 呆了一段时间后,“乱”有了一种别样的味道。各式各样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在这里聚集;你可以品尝全球各式各样的食物;文化的交汇,也为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沃土,全球各地的艺术家都往纽约跑,中国的谭盾、陈逸飞、陈凯歌都在格林威治村呆过多年;地铁里面的艺人,敲锣打鼓,吹萨克斯,表演各种乐器,啥都有,包括二胡,而地铁也是极好的天然音箱;黑人兄弟就地表演的街舞,可比电视上看到的好多了;黑兄弟的叫卖吆喝似乎像在唱歌,动不动来一句,“hey,man”,像极了电影中的对话;衣着讲究就餐颇有风度的华尔街精英,中午却穿着西装,在街边排队买烟薰火烤的热狗…… 慕名去找时代广场,却发现和想像中的大片广场差别太远,它其实是高楼围绕、大屏幕闪烁的街道和周围区域。 久仰NASDAQ大名,却从不知道它在哪。走在时代广场,很意外的发现,原来无数青年创业者梦想中的NASDAQ,只是街边的一个大屏幕和一间小的电视演播室。相对而言,华尔街虽然只是五百来米的狭窄的一条街道,却是银行总部林立,而纽约证券交易所更是高度戒备,用栏杆围起了隔离带。如此比较起来,NASDAQ确实要亲切许多。 时代广场和NASDAQ 中国文化 美国重要的大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等都有相当规模的中国城,纽约也不例外。中国城人丁兴旺,不断扩充,旁边的“小意大利”区域不断减少,大有被中国城湮没之势。 很多人对中国食物很有兴趣。我吃到的纽约最好的中餐还是一个美国同事带我走了许久找到的中国城小巷里的上海小笼汤包。老美都知道有四川菜、湖南菜等。在美工作的中国同事回国一趟,大多会聊起吃的食物,做出一副很陶醉的样子,让我这般在美短期出差的人也馋起来了。 到处可见中国人。特别是,感恩节圣诞节期间,到处游荡着中国游客—或许老美都回家了。联合国的纪念邮票寄送的邮筒只有两种语言:英语和中文。 聊起中国的建筑,除了故宫、天坛等,鸟巢、国家大剧院,甚至正在修建的中央电视台的新办公楼知名度都很高。 纽约街头关于奥运的宣传 很多外国同事选择来北京或上海工作或访问。学了一些中文的外国同事来访,会尝试和我说中文。还有那些abc在国内呆上一段时间,普通话水平提高迅速,不过,中文写作水平似乎提高不大——往往一个汉字会写开头几笔,忘记了,停下了,忽然继续胡乱涂几笔,算作狂草版 大学之旅 假期有机会去看了一些著名大学。哈佛的查尔斯河、红砖房子、尖塔、庭院所透出来的那种古老、浪漫气息,让人沉醉。呆在哈佛所在地cambridge(剑桥),看着查尔斯河的桥,不自觉地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彼剑桥非此剑桥。旁边还有被很多商界人士挂在嘴上的哈佛商学院(HBS)。 雪后的哈佛校园 MIT的建筑景观少了许多,在MIT学习的师妹调侃说,他们的主楼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地方,也是在照片中露脸最多的地方。自己也有幸进入敬仰已久的MIT计算机系,一个超现代的楼,据说里面的水循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降雨。 阴冷的一天去了耶鲁,呈现在眼前的是完整的古堡之城,还有那些关于“骷髅会”之类的私人俱乐部的传说,让人久久回味。 耶鲁古堡 纽约大学位于曼哈顿岛上,一所完全没有围墙的大学,彻底融入城市中。据说他们的上课也从晚上5点开始,方便那些兼职读书的学生,听起来像国内一个久远的概念—夜校。 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渊源深厚的大学。很多近现代著名人士如胡适、李政道都学习或工作于此。他们的东亚图书馆非常出名,在东亚系系楼我还看到他们的学生在北京、上海活动的照片,蓦然想起当年读书时有“北大哥伦比亚大学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b23e01008wo3.html1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