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台湾台中市是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 |
[游记]台湾台中市是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 |
2008-05-22 sina.com.cn |
台中市是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台中市是台湾第三大城市,文化发达,素有「文化城」的美誉。台中市的形状东西宽南北窄,由于位居台湾西部平原的中间地带,在交通便捷的优势下,发展成为中部首屈一指的大城。台中市的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加上环境优美,被认为是台湾最适于居住的城市。 穿越市区的3条名川—绿川、柳川、梅川,还有麻园头溪及外围的筏子溪、旱溪、土库溪等,绿川、柳川、梅川、麻园头溪与筏子溪,曾经把台中市妆点得轻透写意。不但调节了气候,也美化了市容。此外,市区13条的绿园道,增加市民居住与休闲的情趣,形成都市景观的特色。缤纷林立的精品名店与餐饮店家,使台中市成为中部区域的消费中心。许多风靡全国的消费创意风潮都源于台中市,如泡沫红茶便是其中代表。而众多的个性餐厅及庭园餐厅更是一绝,将台中市的夜晚渲染得浪漫而惬意,吸引游人亲历其境。 台中市在明朝时期尚未开发,当时原住民平埔族人曾在此地生活。清康熙49年(1710年),汉人开始移入,犁头店(现为南屯)成为最早被开发的地方,清雍正10年(1732年)清廷即设巡检署于犁头店街。后来人烟渐次稠密聚集于现今之中区,形成市街并于道光年间出现「大墩街」街名。陆续的发展与聚落的增加,使其成为台湾中部农产与货物的交易中心。1885年,清朝廷在这里兴建城垣,这座城垣即为后来的台中城。两年后台湾置省,刘铭传曾奏请设置省会于此。 日治时代为台中市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日本政府看上台中的地理条件,积极实施市区改正计划,整治河流与设计棋盘状道路,并开通纵贯铁路,将台中兴建成为台湾第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光复后国民政府来台,在持续建设下,台中市开始转型为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商业消费、文化艺术的重镇。市区成棋盘状格局,以中正路与中港路为主干,从火车站向西发展,目前都市核心逐渐移转至西屯区的新市政中心。 舒适的购物环境与便捷的大众运输系统,使台中市成为大台中都会区六百多万人的消费生活中心。 世界著名男高音卡瑞拉斯、小提琴家林昭亮、大提琴家马友友以及享誉国际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都先后将他们生命中焠炼过的音乐菁华献给台中市,使这个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浪潮,让市民浸润其中,一整年都可以沈浸在热闹欢愉的艺文节庆里。从初春缤纷的元宵灯节揭开序幕,到盛夏热情奔放的巴西森巴嘉年华、美洲随兴轻松的爵士乐风与充满欧洲情调的国际啤酒节,延续到秋末隆重盛大的文学、美术、音乐飨宴─台中文化季,岁末时节则以普罗音乐、街头舞蹈及跨年晚会迎接新年的来临。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e7d4501000b3m.html39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