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江红 “对狩猎家而言, 台湾岛是最可爱的地方; 对艺术家、 喜好风景、爱恋自然的人, 台湾更是个大千世界。” 十九世纪, 外国探险家对此地的人文风光发出以上的赞叹,这样的台湾, 你可知否? 事实上, 在平日, 而不是放长假, 台湾休闲据点仍是大家的“最爱”。 观光局的另一个资料显示, 去年国民旅游共四千万人次, 平均每人一年有二次出旅的机会。 除观光外, 台湾小吃更是吸引旅客。 花样繁多 风味独具 基隆奠济宫前面两侧, 有一百多个小吃摊位日夜营业。 入夜后, 灯火辉煌, 热闹非凡。 基隆庙口小吃, 货真价实、 种类繁多、 风味独特, 因而声名远播, 已成为基隆市的重要观光据点。 拥挤的人潮几乎到摩肩擦踵的地步。 小吃摊上争相冒着热气, 迷朦遮掩着老板油光满面的笑脸, 眼里笑着, 手上忙着。 食客一个个“闻香下马”, 坐在板凳上, 双手接过一碗热腾腾的吃食, 便大快朵颐起来, 满足的精神溢於言表。 摊位多 种类也多 小吃摊的生意发达起来。 大约始於十年前, 摊位由仁三路逐步延伸到爱四路。 在这呈“L”形, 长约三、 四百公尺, 宽仅容一辆汽车行驶的街道上, 慢慢聚集了上百家小摊, 贩卖着三、 四百种吃食, 种类之多, 号称全台之冠。 庙口小吃在基隆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西门町对台北人一般重要。 闲来无事, 基隆人总喜欢信步走到庙口,逛逛夜市摊, 吃些点心, 或当做正餐。无形中, 此地已成为基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隆靠近北海岸, 这一带风景区甚多, 外来客在游览位於基隆的八斗子、 和平岛后, 总不忘顺道探访庙口一带的风貌。 当然,也不乏远道专程慕名前来的饕饕客。 小吃独具地方风味 仁三路的小吃摊, 历史较久, 有的从日据时代即存在。 最能代表基隆小吃的海鲜摊, 多集中在此。 其余摊位出售的吃食, 较具特色的还有天妇罗、 豆签羹、 鲁肉饭、 海鲜羹、 肉羹...... 夜市摊的海鲜都露天摆在冷冻玻璃橱里, 由顾客自己挑选, 蒸、 煮、炒、 炸, 悉听尊意。 由於是产地, 新鲜便宜是这里的特色, 种类也很齐全, 从较便宜的蚵、 螺、 象鱼, 到昂贵的海瓜子、 红鲟、 加纳、 九孔, 应有尽有。 “招牌菜”天妇罗 天妇罗又名甜不辣, 是庙口最脍炙人口的招牌小吃, 名闻遐迩。 庙口天妇罗都是现做、 现炸。 捏做天妇罗的师傅, 站在油锅和鱼浆桶间, 飞快地抓起一团鱼浆, 用手压成中薄边厚的小扁圆形, 迅速放入沸腾的油锅中。 不一会儿, 天妇罗便呈现出金黄的色彩, 由另一位师傅捞出, 切成条状, 加上调味酱和香菜、 小黄瓜, 顾客即趁热食用。 庙口小吃摊, 一个紧挨着一个, 许多顾客总喜欢吃着这摊, 再从别摊叫点东西过来搭配着吃。 天妇罗是油炸食物, 吃来感觉有点乾渴, 有些顾客就从隔壁的摊位叫碗羹, 一乾一汤, 格外有味。 福建安溪小吃 豆签羹 豆签是福建安溪的名产, 用米豆(豆类的一种, 状似黄豆, 上有黑斑点, 台湾南部有产)研磨后, 加工做成, 据说有治感冒、 降血压的功效。 豆签外形酷似面条, 但较短较薄, 烧煮后的豆签条吃来香软润口, 还有微微豆香。 加上蚵仔、 大肠、 虾仁等做料煮成羹状后, 更为好吃。 独一豆签羹的老板林高升, 是福建安溪人, 原卖排骨羹, 但生意不好, 便改到台北一家安溪同乡开的餐厅帮忙。 在与同乡闲聊时, 谈起老家的特产豆签很好吃, 在台湾还没听说有人做成小吃卖的。 恰巧有位朋友在做豆签批发生意, 可以很方便取得, 便回到基隆, 在庙口卖起豆签羹来。 各式炖品 滋补养身 爱四路卖的刈包, 也很有名。 刈包是发酵食品的一种, 外观呈扁平的椭圆形, 对折后, 夹着扣肉、 酸菜、 肉末和蒜末, 再涂点甜辣酱, 撒上花生粉即成。 此摊的扣肉卤得极入味, 而且肥瘦恰到好处, 是其独到之处。 在爱四路中点, 有一摊专卖用中药熬炖的各类补品, 像当归羊肉、 枸杞兔肉、 人参炖鸡、 乌枣猪脚尾、 麻油鸡、 龙骨髓等......, 不下廿种, 都事先用有盖的小碗炖好。 因为种类太多, 不同的炖品, 用不同的盅碗盛装, 以资识别。 摊子传出阵阵的中药香, 颇富“古色古香”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