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02(六)基隆炮台研习之旅(一) |
[游记]02(六)基隆炮台研习之旅(一) |
2008-05-22 yahoo.com |
檢舉 97-08-02(六)基隆砲台研習之旅(一)。 分類:導遊協會康樂研習 2008/04/16 00:53 【研習日期】:公元2008年08月02日(星期六)。(農曆七月初二)。 【目的地點】:基隆砲台研習之旅。(一) (海洋大學、龍崗步道、慈善宮、洗手、槓子寮砲台。傲料中餐。法人公墓、民族英雄墓、一級古蹟海門天險、中正公園大觀音像、廟口小吃、北台第一街、基隆市區三大廟、李鵠餅店、鳥獸散) 【參訪理由】: (1)基隆港港闊水深,北台灣良港,附近又產煤,自清朝以降為兵家必爭之地,歷經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時法軍佔領、台灣民主國抗日之役、二戰時飽受盟軍轟炸;港區附近山頭滿布西、荷、清朝及日治時代所建的砲台。 (2)基隆市以北台灣天然良港、雨港、廟口小吃及周邊山區砲台著稱。大批國際觀光客隨大型郵輪前來,基隆市區觀光,值得前往了解。 【集合時地】: 民國97年八月11日上午八時30分「基隆火車站」集合。九時正準時出發。 【交通建議】: (1)客運車。公館、新店捷運站搭福和客運;台北車站搭國光客運,往「基隆」班車。 (2)火車、電聯車。新竹(0600、0623、0633、0643)→楊梅(0631、0653、0703、0712)→中壢(0642、0704、0714、0723)→桃園(0654、0715、0725、0734)→板橋(0725、0740、0750、0800)→台北(0737、0752、0803、0813)→松山(0745、0800、0811、0821)→汐止(0758、0819、0824、0834)→八堵(0815、0836、0841、0851)→基隆(0822、0843、0848、0858) (3)九時15分,由基隆火車站廣場,可搭乘基隆市公車,約20分鐘車程可達海洋大學。 【行程簡介】: (海洋大學)海洋大學 12科系、17研究所、三大校區。 龍崗校區:龍崗步道-自然觀察的最佳地點。祥豐校區:古風格建築-紅樓、優美奇特噴泉。 濱海校區:朱銘創作的海鷗雕像、情人海岸、海景堤防。 (槓子寮砲台)基隆市周邊的砲台,歷經鴉片戰爭、清法戰爭、乙未割台之役的洗禮,是一處已逾百年的古戰場。其中二沙灣海門天險、獅球嶺、白米甕、槓仔寮、大武崙、深澳坑等砲台由內而外,形成犄角之勢,護衛著基隆港。 走進荒蔓雜草叢間,找尋失落的槓子寮砲台,在基隆已聞名的砲台中,大家皆已耳熟能詳。但提起槓子寮砲台,恐怕就有點陌生了;經過海洋大學、北寧路,望向一邊的山嶺,砲台就躲在藍投溝的嶺巔,靜靜得守衛著這片海洋。 槓子寮砲台共可分為四個營區,分別為「日式建築」營區、「近代修築」營區、「小砲台」營區和「主砲台」營區;依照其建構模式推斷,應與白米甕砲台和大武崙砲台修建在同一時期,雖然白米甕可能更早於此,但可能在同期又做了修築,也就是在光緒十年( 一八八四年 )中法戰爭之後。 從時間上推演,一八五一年,德國人阿爾弗雷德克魯伯才改良成功「全鋼炮」,十九世紀末才又改良後膛裝填機和後座系統,而劉銘傳在一八八六年就已向英商怡和商行訂購了當年最新式的卅一尊阿姆斯壯後膛鋼砲,也因之在基隆修築了二座新式砲台,毫無疑問的一座是二沙灣砲台,另一座則成了歷史的謎?是白米甕?亦或大武崙?還是槓子寮?一時間仍難釐清這答案,但就整個營區的規模而言,槓子寮砲台的規模卻遠大於白米甕和大武崙砲台,若加以修葞,與二沙灣砲台應在伯仲之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市信義區與中正區交界處,「槓子」係取自於凱達格蘭族語「陷阱」的意思,寮是漢人加上去的,意思是人們群居處。 槓子寮砲台依峙槓子寮山地形而築,倚山面海,地勢險要,位居海拔150公尺之處,佔地近2公頃,主要扼守八斗子與基隆港北方海域及瑞芳方向之陸路。 無論就砲台的建築、構造等等,是目前基隆市古砲台中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的,所以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卅日被台灣省政府指定為「省定古蹟」,即大家俗稱的「二級古蹟」。 槓子寮砲台主要涵蓋三大部分: 營舍部分: a將校官營舍,主要以火頭磚砌成,室內鋪高架地板,配合牆基留有「貓洞」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地板下空氣流通。b士官官舍與c士兵營舍,主要以砂岩砌牆,採丁字砌法,另外營舍區還有衛兵所、馬廄、廁所與水源區(第一貯水場)等建築體。 庫房部分: a被服庫房,為棉被、衣服之存放處。 b一般庫房則放置其他一般日常物品。 另庫房區還有一棟堅固的指揮所,屋頂為混凝土拱構造,厚達150公分,壁體為150公分厚之安山岩砌成。沿著營舍至庫房的步道旁,可以發現挖有躲避敵機轟炸的防禦坑道。 砲座區與觀測區: 槓子寮砲台之砲座主要設計是採一字排開,依它的本身任務與地形之配合概念來看,它應是一座暗砲台。 a砲座區:砲座區計由三座榴彈砲座,一座平射砲座,四座彈藥庫,第二貯水場與指揮平台等建築所構成。砲座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子牆上有通話孔設計,方便砲座與砲座之間的聯繫,而砲基是圓形的,可以做360o之防衛。 b觀測區:觀測區主要包括「主要觀測所」和「輔助觀測所」,而觀測所都會伴隨通信庫房和機槍陣地,有通訊與防空的作用。另一頭則設有探照燈庫房、燈座與發電自動車庫房。 (槓子寮山)(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東北方,信義區與中正區交接的山巒之間。也就是在 海洋大學、碧砂漁港正後方的山上,現在已列入二級古蹟,定期編列預算維修中,與幾年前截然不同。砲台創建年代約在清朝光緒年間,甲午戰爭前及日據時代曾有大規模整修,光復後軍方列入港區要塞管制區,解嚴後才解除管制。 遺址保存尚稱良好,包括崗哨(日據時代與光復後)、交誼廳(官舍)、營舍、指揮所、碉堡、隧道、彈藥庫、機槍陣地、砲盤區、蓄水池等等,呈線形配置,以鞍山岩、鐵水泥砌成,範圍廣闊、氣勢雄偉壯觀。 砲盤區原有六尊大砲,一字排開,兩兩一組安置在三個砲盤區。中間設置彈藥庫,牆厚一公尺,入門處設置有檔牆,可以必避免流彈與火星的危險。機槍陣地與彈藥庫間有「輸送道」、觀測台與砲盤區間有「通話孔」,是五大砲台區中所僅見。砲台有360度的砲軌,可以自由地選擇砲射角,也是五大砲台區中所僅有,尤見其特殊性。 營舍與砲盤區之間建有半圓形隧道相通,可供兩人併排行走,營舍與砲盤區各有獨立的蓄水井與濾水池,雖廢棄多年,仍未見乾涸,可見其設計之精良。值得一提的是在機槍陣地往東走,可見到外型酷似印第安人的岩石,甚至有羽毛頭飾,唯妙唯肖別具特色。 槓子寮砲台與白米甕砲台互為犄角,是昔日港區的左右護衛,捍衛外港的安全。砲台區內林木蓊鬱、綠意盎然,可遠眺碧海藍天,觀賞八斗夕照,近觀東北角海岸(基隆嶼、和平島、鼻頭角)風光旖旎,如詩如畫。 懇切地建議你,有空不妨來山上走走,舒展身心、撫今追昔,洗滌一身的 塵氣,也籲請您:重視環保、保護古蹟。讓青山常在、綠水常流。
|
转自:http://tw.myblog.yahoo.com/tourguide668/article?mid=15492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