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穿越泸沽湖至稻城(三) |
[游记]穿越泸沽湖至稻城(三) |
2007-07-19 tuniu.com |
走进蛮荒的足迹,沉入原始的心灵 十)自虐与受虐 主人为我们做好了早饭,酥油茶,藏粑,还有大锅煮的方便面。 吃着吃着,金刚端着碗走出了两道房门,和牛,猪一起站在院子里,站在牛马粪上,吃着。 有很多驴子以自虐为美誉,烈日当空下的暴走,崇山峻岭里的穿行,24小时不停的徒步,等等反正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折腾地比别人难受,这属于偏重体能的极限体验。 那么眼睛看着,鼻子嗅着,脚踏着各类动物的排泄物,而自己坦然的吃着,这是纯心理的自虐,纯心理,行为习惯的极限体验。 总之都是用臭皮囊的苦楚,换取精神的满足,是身与心价值的自我交换。 对人,对事物,爱到深处常会以自虐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自我的深度体验方式超越生理的极限,心理的极限,行为规则的极限,情感的极限。 人经历了这些极限体验以后,也许会觉得自己的身心的适应域更宽。 自虐是手段,追求自在生命的过程才是目的。 金刚,他有几分战胜眼前一切的成就感,有点“菩提本无树”的感觉,也有点“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感觉,他目空一切地继续吃着。 自虐是主动的选择,那自虐者必定是快乐的,是一般人无法感觉的“异常”快乐。 我走出院子,看见晨风。 受虐是消极的,那被虐者必定是痛苦的,是正常人都知道痛苦。 大家出发前,水袋里装满了红景天,统一吃了维生素。 有的在享受中,有的在难受中,有的在忍受中相继吃完了早餐。队伍从1000M海拔的谷底村落,向3800M垭口前进。 十一)走过蚂蝗区 天空依然阴霾,地依然的泥泞,我们依然的走向巍峨的山岭,空寂和宁静中疏离着和滚滚红尘的距离。 晨风的牦牛肉干积聚的能量早已耗尽,劳累折磨地他开始发脾气“司根,回去给我找马,我要骑马。” 司根看这里的草好,就解去披挂让马儿在这好好吃一顿。 阿拉布垭口处,100多只羊在山坡上吃草,几位彝族老少围坐在篝火边,一边烤火,一边吃着土豆。 我们把巧克力和香口胶拿出来给小孩子们,还特别地教孩子们如何吃口香糖。 如果让这有限的糖果给了大人分配就不知道孩子们还有没有份了。我想起一位朋友家里的故事。在上世纪的70年代,他家每遇开斋之日,白面馒头,肉都是他父亲先享用,而且如果哪个兄弟忍不住和父亲抢吃的话,他父亲就会说:“一边去,你们的日子长着呢,让老子先吃”。 我拿出石榴分开了几块,但无法均分,就先把他给了几位大人,他们拿起来连一粒石榴籽也没有分给孩子们,他们吃得那个有味,连我看着都是享受。 看着我们那么有味的吃着他们烧的土豆,他们也很开心。 五只土豆,榨菜,酥油茶,藏粑就成了我的风中之餐。 人吃饱了,有匹骡子确跑了,这是司根昨天中午增加的那匹,因为太孤单,不合群,就想乘机溜回去。司根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它追回来。 马哥用茶杂拌和藏粑,做成茶面团,放在料袋里。然后,呼唤着马支,特殊的语言沟通,马、骡子似乎都很明白,一个个来到他们面前。司根和马哥就将料袋和马镲同时给它们带上,再把一件件重物乘机叠加到它们的背上了。 我突然看到,这几匹牲口中有的口边,有的蹄子处在流着鲜血。 这帮牲畜的遭遇,提醒了我们,大家扎紧了裤口,领口。继续前进。 注视着血,注视着驮着重物和MM的牲畜们,理解了为什么当地人把马当作朋友。 注视着喘着大气马队,自己也突然觉得和这些特殊伙伴有了点滴的感情和理解。 这高山峻岭之间,也许是我们对骡子、马的特殊需要,而成了特殊的朋友。不再觉得马骚味有什么不好,而且自己也一身的马骚味了。 人的朋友,甚至好朋友,有的时候一定不是人,而是畜生或动物,这些“低等的”可以相互依存的生灵。 有人说,人见多了,更喜欢山。在如此的山里转多了,会更喜欢这些畜生。 天没有了雨,一路上大家仍然小心翼翼,好彩没有被蚂蝗叮咬 晨风本来就没有吃饱,在加上劳累,高原反应,他的感觉不好。 马和人都艰难地沿着陡峭的山坡攀爬着,海伦的马突然发出惊叫,跃起前蹄,差点把她摔下马去。原来一只蛇横在路上,蛇的突然移动使马受到了惊吓。马哥一边拉着马一边,迅速的用石头砸向那条蛇。 山的高度在这一段猛地提升近千米,人和马都在吃力地前进。走到一天的最后时间才走到最艰苦的地段,体力、耐力经受着考验。 3800米的孜古垭口在云里时隐时现。 天又要黑了,站在孜古垭口向西望去,寥寥的炊烟,漫坡的牦牛,几栋小木屋,卡尔牛场,出现在四面环山的,山腰高地上。 为了扎营,司根和马哥带着马队在前面直接奔向营地。 十二)FB在卡尔牧场 我们匆匆地从杜鹃林里跑下来,穿过卡尔牧场的院落,涉过一条小河,来到我们的营地。 司根和乔MM带着手电和头灯去了牧场。他们从村里回来,用一瓶3元钱的酒换回了几块大劈柴。计划购买的牛肉,牛奶,鸡蛋都没有买到。他们意外地用40元买到一只五岁的,很少下蛋的老鸡婆。 鸡,在这200平方公里的地区,除了是主人把你看做朋友才会杀给你吃,一般是不卖的。 鸡姐姐也好,鸡妈妈也罢,都是生产工具。鸡蛋蛋成了稀有高档营养食品,高原气温关系,产卵率不高,自己家人都不够吃,也就别想着有积蓄的蛋卖给我们了。 虽说是老鸡一只,那也是高原天然绿色老鸡,几天不对胃口的食品,有了她就不愁了。 干柴,树枝,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火苗窜的很高,篝火很旺。 马哥煮着的米饭已经散出了喷鼻的香气,可是尝一口,还是夹生饭。我们打开鲮鱼罐头,拿出香肠,填加在里面继续闷。闷煮了大约有40分钟,吃起来还是有点夹生。看样子没有高压锅在这里只有吃夹生饭了。 大家象饿狼一样的吃着。 火光照亮着大家喜悦满足的脸。 火还在续续燃烧,马哥抽着烟,望着天上不多的星星。 大家为了防止一路上乎冷乎热的体温变化引起身体不适,每人又吃了感冒药。 睡梦中,帐边走过的马铃声,牦牛的脚步声,河水声不间断的在耳边回响。 作者:GUOSHANFENG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阅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159631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